那年春节,我跟着母亲赶年集,刚到集上,我就看见大姨在街边卖豆腐,我刚要过去跟大姨打招呼,母亲拖住我慌忙躲开了,还一直叮嘱说回家千万不能跟父亲提起。 父亲是个孤儿,母亲嫁给他的时候,父亲穷的叮当响,他们的结合完全是个意外。 我的外公年轻时受过爷爷的恩惠,为了报答爷爷,当年,外婆还怀着大姨的时候,外公就给大姨和父亲定下了娃娃亲。 父亲八岁,奶奶就生病去世了,十二岁爷爷也走了,父亲成了孤儿,在村里人帮扶和外公的接济下,父亲才算磕磕绊绊的长大。 父亲22岁那年,族人提起这门婚事,父亲便托人去外公家提亲,那年大姨21岁,也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于是外公就开始安排大姨和父亲完婚,完成他当年对爷爷的承诺。 大姨嫌父亲穷,又没用爹娘帮衬,说什么也不同意这门亲,外公气得对大姨动了棍子,但也没让大姨妥协。 大姨不愿嫁,在家里一哭二闹三上吊,外婆心疼女儿,便对外公说:老陈人都不在了,这桩亲事也没凭没据,再说了娃娃亲,现在也不兴这个了。 外公一辈子为人耿直,言出必行,生气的跟外婆说:“我就是证据。” 为这事,大姨每天哭哭啼啼的,外公外婆整天在家里争吵,整日不得安宁。 一日,母亲突然跟外公说:“爹,我愿意替大姐嫁过去。” 母亲姐妹三人,母亲在家排行第二,心灵手巧,长得也俊,外公听到母亲这么说,顿时喜上眉梢,拉住母亲的手说:闺女,你真愿意嫁过去? 母亲说:真的。 外公说:“好,只要你愿意嫁过去,我不但给你准备最好的陪嫁,还把我的全部手艺传给女婿。” 就这样,母亲嫁给了父亲。他们结婚后,外公把他磨豆腐的手艺毫无保留的教给了父亲。 大姨和母亲同一年出嫁,大姨夫家条件很好,婚后大姨充满了优越感,总是在母亲面前显摆。 春节去拜年,大姨和母亲碰到一起,大姨见母亲穿的寒酸,拿的礼物也不如她拿的多,就对母亲说风凉话,说母亲自找苦吃,非要嫁,没有远见。后来,母亲生气,再去外婆家故意跟大姨错开。 父亲精明能干,不怕辛苦,每天三点就起来磨豆腐,早上吃过饭就开始挨村去卖豆腐,父亲挣的钱都交给母亲,而母亲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从来不乱花,不几年我们家的生活就得到了改善,不仅手里渐渐不缺钱花,还盖起了三间大瓦房,宽敞明亮。 最关键的是,父亲对母亲极好,从我记事起,我就没见过父亲跟母亲高声说过一句话,即使母亲对父亲唠叨,父亲也是笑脸陪着。 大姨家就不一样了,大姨夫家境好,其实是他父母能干,而大姨夫从小娇惯,好吃懒做,自从大姨的公公病逝,婆婆瘫痪以后,大姨家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 大姨夫怕吃力,累的活不想干,外公教他做豆腐,他学了半年都没学会,家里两个孩子,还有躺在床上不能动的婆婆,里里外外全靠大姨一个人,没两年,大姨就操劳的变了个人。 再回娘家,都是大姨躲着母亲不见。但母亲跟大姨不一样,她不会挖苦大姨,还总想帮大姨一把。 88年,进入腊月,母亲看外婆,外婆难过的说跟母亲说,大姨的日子越过越难,为了补贴大姨,外公就多做些豆腐,让大姨拿走去卖,毕竟年龄大了,不几天累得腰疼病都犯了。 那天从外婆家回来,母亲跟父亲说:爹的腰疼病犯了,做不了豆腐,又不愿意闲着,以后咱少卖几板,你做好的豆腐给爹送去些,让他卖。 父亲说:爹年龄大了,以后做豆腐的活就交给我吧,你放心吧,我做好,明天一早就送过去。 从那以后,父亲每天做好豆腐,一早先送到外公家,春节前几天,豆腐下的快,最后几天,父亲跟母亲说,我干一年了,歇几天,只做不卖了。父亲把做好的豆腐都送到外婆家去了。 临近春节,母亲带我去赶集,我远远的就看见大姨在街上卖豆腐,我拉着母亲要去跟大姨打招呼,母亲一把拉住我说:你看错了,那不是你大姨。 说完,母亲拖着我就走,还一个劲的叮嘱说回家不要在父亲面前提起。 除夕那天,我正在院里玩,听见大门外有人问:请问这是陈志和(父亲的名字)家吗?我出去一看,大姨正站在门口,手里还提着一大块肉。 大姨从来没有来过我家,这是第一次来,我特别惊讶,愣在了原地。 大姨说:怎么,外甥不认识大姨了? 我才反应过来,赶紧把大姨迎进了屋。 大姨进屋,激动的说:我是来道谢的,今天我才知道,这半个多月我卖的豆腐都是妹夫送过去的,我当初那么对你们,你们不但不计前嫌,还这么帮我。 母亲说:大姐,我们是亲姐妹,相互帮助是应该的,以后你想卖豆腐,就让志和给你送去。 大姨感动的眼泪都流了出来。 大姨走后,母亲说:他爹,对不住呀,我骗了你,你送的豆腐其实是大姐拿去卖了,当初大姐那样对你,我怕你生气,就没敢说实话。 父亲听了,哈哈笑起来,他说:我早就知道。 母亲问父亲:你不生气吗? 父亲说:当然不生气,当年我一穷二白,爹娘不但没嫌弃我,还把这么好的你嫁给了我,并且给我传了手艺,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做人要知恩图报,咱出手帮大姐,就是让爹娘安心。 听了父亲的话,母亲眼里流出幸福的泪花。
江苏,外公前来家中探望女儿与外孙,不巧的是,女儿和女婿均不在家,唯有七岁的外孙独
【5评论】【6点赞】
心冷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