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快要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第二年他的一个命令,惊呆了所有职工,成为业界的一个传奇。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安排去管理一家快要撑不下去的电器厂,当上了厂长。到了第二年,他下了一道命令,把厂里的员工都给震惊了,这事儿后来还在行业里传为佳话。 1984年,在山东青岛,有个青岛日用电器厂,那时候已经亏了很多钱,眼看就要关门了。就在这时候,35岁的张瑞敏接下了这个棘手的任务,成了这家厂的厂长。虽然局面很难,但张瑞敏没被吓倒,他还觉得这是个翻身的机会呢。张瑞敏一当上厂长,就立马想着怎么让工厂转运。他明白,想让工厂活过来,就得引进牛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所以,他不停地往青岛和北京两头跑,就想跟德国利勃海尔公司搭上伙。功夫不负有心人,青岛日用电器厂真的跟利勃海尔在中国合作了,开始造高品质的冰箱。到了1984年,他们推出了全亚洲头一批四星级冰箱,叫“琴岛-利勃海尔”,在市场上那叫一个火。 可张瑞敏并不觉得这就够了。他心里清楚,产品质量才是企业的命根子。1985年的时候,他听说厂里造了76台有问题的冰箱。他二话不说,直接让这些冰箱见了锤子,愣是一台都不让流到市场上。这事儿把全厂的人都惊呆了,还有人建议便宜卖给员工算了,但张瑞敏硬是没同意,非得把这些冰箱砸个稀烂。这一砸,不光让他自己有了威信,也让全厂的人都明白了质量有多重要。张瑞敏眼光独到,瞅准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开始琢磨着怎么管理企业才更新潮。他想了个“人单合一”的点子,就是让员工直接跟客户打交道,这样每个小团队都特有干劲儿。这一招儿,把以前那种老套的管理方式给打破了,也让海尔这个小破厂慢慢变成了个特别有活力的创新大户。 张瑞敏靠着不少大胆又聪明的决定,把青岛日用电器厂从快关门儿的境地拉了出来,让它大放异彩。现在,海尔在全世界家电界都是响当当的名字,张瑞敏也成了咱们中国企业家的骄傲。他的事儿,不光是企业管理的好例子,还给咱们中国企业怎么发展带来了不少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用了一辈子海尔家电 真没发现问题
【3评论】
用户96xxx50
实业兴国,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