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27岁的新四军复员回乡,媒婆给他介绍了一43岁、有6个孩子的寡妇,

风语幽谷回声 2025-02-15 18:08:55

1955年,一27岁的新四军复员回乡,媒婆给他介绍了一43岁、有6个孩子的寡妇,但没想到,他同意了。然而,媒婆还隐瞒了一个重要信息。 1955年,一位媒婆站在周元官家门口。作为当地颇有经验的媒人,她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向一个27岁的退伍军人介绍一位43岁、带着6个孩子的寡妇。 年龄差距,再加上对方的家庭状况,让她觉得这门亲事十分难办。 媒婆小心翼翼地说出女方条件时,周元官并没有立即回绝。这让媒婆看到了一线希望,赶紧提议带他去看看对方的家庭。 1943年,年仅15岁的周元官毅然告别家乡,加入了新四军的队伍。当时的他满怀激情,对解放事业充满向往。 他先后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生死考验。 在孟良崮战役中,周元官随部队冒着敌军猛烈的炮火冲锋,他用机枪掩护战友突围,却被流弹击中腿部,鲜血瞬间染红了裤脚。 那次负伤差点要了他的命,医生甚至建议截肢,但倔强的周元官咬牙挺过来,坚持保住了伤腿。 从1943年到1949年,周元官先后负伤六次,身上留下了无数伤痕,腿部也因此留下了永久性残疾。 复员回乡后,他在媒婆的介绍下认识了沈邦珍,是一位寡妇,独自抚养着六个孩子,生活艰难。 周元官第一次走进沈邦珍家中,眼前的景象让这位曾经历过无数枪林弹雨的老兵也不禁为之动容。 破败的茅草屋在寒风中摇摇欲坠,几个孩子衣衫褴褛,脚上几乎没有像样的鞋子,最小的孩子在冰冷的地上玩耍,而大儿子因为没有合适的裤子,甚至无法走出家门。 周元官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他的几位老战友很快得知了这段姻缘,纷纷劝阻他。有人劝他:“你还年轻,完全可以找个条件更好的姑娘。” 也有人直言:“六个孩子太难了,这会拖垮你后半生。”这些话语虽然直白,却句句在理。 周元官却有自己的想法。他在沈邦珍身上看到了一种令人敬佩的坚韧,那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生存的力量,仿佛让他看到了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 经过进一步接触,沈邦珍给周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生活困难,但她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且待人处事明理。 最终,他决定迎娶沈邦珍。 当地的乡亲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周元官是疯了,有人说他是吃亏上当。但周元官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这种决心不亚于他当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时的勇气。 婚事即将定下之际,沈邦珍却主动向他道出了一个被媒婆刻意隐瞒的事实——家里还背负着一笔不小的外债。 沈邦珍说:“这些债务我一个人会慢慢还,不想因此拖累你。如果你想重新考虑这门亲事,我绝不怪你。” 周元官沉默片刻,没有说太多。他转身回屋,拿出了自己的退伍费,直接交到沈邦珍手中:“既然要成一家人,这债我来帮你一起还。” 为了撑起这个家,周元官尽管腿脚不便,他依然坚持参加集体劳动,甚至比很多健康的劳动力更加卖力。挑水、砍柴、下田,他从不因为身体的伤残而有丝毫退缩。 周元官凭借在部队里学到的技能,成为了乡里远近闻名的“多面手”。他会修理农具,自己动手缝补衣物,甚至能为乡亲们修理简单的家用物品。 家里的桌椅坏了,他能用木工技术修好;邻居的铁锅裂开一道口子,他用焊接手艺帮忙补上。这些小事不仅节省了家里的开支,也在村里赢得了极高的口碑。 家里的债务一笔笔还清了,六个孩子也逐渐长大成人。虽然日子过得紧巴,但家中的温暖和和谐让所有人感到踏实。 周元官经常向孩子们讲述他在部队的故事。他不仅讲述战斗的艰辛,更多地是分享军营里的纪律和团结精神。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也逐渐养成了勤劳、守纪的好习惯。一些村民回忆说,周家的孩子特别懂事,经常主动帮助村里的老人干活。 几个孩子陆续到了婚嫁的年龄。为了给大儿子和二儿子创造好的婚事条件,周元官拿出积攒的残疾金,盖起了三间新房。这在当时的农村,可是件大事。周围的乡亲们对他的做法由最初的不解,逐渐转变为由衷的敬佩。 儿女们的终身大事,周元官尽心尽力。在他看来,这些孩子都是自己的责任,从不因为是继子女就有所区别对待。当地人都说,周元官对待继子女,比很多亲生父亲还要用心。 家里的条件逐渐好转,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那些曾经对这门婚事持怀疑态度的村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有老人感慨说,周元官不愧是当过兵的人,办事就是有担当。 1994年,周元官因患上糖尿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几个子女轮流照顾他,就像当年他照顾他们一样细心周到。大儿子常说,要不是周父领着他们,全家人的命运可能就完全不同了。这份感恩之情,不仅体现在言语中,更体现在行动上。

0 阅读:56
风语幽谷回声

风语幽谷回声

风语幽谷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