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山西灵石县县长耿彦波,因工作调动要离开灵石。老百姓知道后,个个欢呼雀跃,还给他送了3个大花圈。可几年后,他们就因自己当初的举动,后悔不已。 1995年,耿彦波接任灵石县县长。灵石县财政极度紧张,全县年财政收入仅有一亿元左右。 窘迫的财政状况下,他却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投入5000万元修缮濒临坍塌的王家大院。这个决定一出,立即在全县引发了轩然大波。 街头巷尾充斥着质疑声,不少人甚至联名上书要求重新审议这笔巨额开支。 耿彦波多次步行前往王家大院查看现状,又调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反复与建筑专家沟通。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修复一座古建筑,更是找到灵石县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灵石县地处山西腹地,长期以来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经济。耿彦波十分清楚,煤炭终有枯竭的一天,必须为这座县城寻找新的出路。 王家大院始建于明清时期,占地25万平方米,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群,也是灵石县深厚历史积淀的象征。尽管眼下它破败不堪,但如果加以修缮并开发成文化旅游项目,或许能成为灵石的“新名片”。 修缮工作启动后,耿彦波几乎天天出现在现场。他对每一处细节都极为关注,要求所有工艺必须严格遵循历史考证。 为了保证院落的原汁原味,从台阶的数量到木雕的色彩,他都亲自审核,甚至为一块石雕的摆放位置反复修改方案。 全国知名的民居建筑专家齐聚灵石县,站在焕然一新的院落前,纷纷感叹这座古建筑群的精美和修复的精准。百多年风雨洗礼后的王家大院,如今重现昔日的辉煌。 专家的认可没有改变当地百姓的看法。 在那个旅游业概念还未普及的年代,修缮后的王家大院门庭冷落,很少有游客前来参观。这更加深了群众对这项投资的质疑。即便耿彦波随身携带自己编写的宣传手册,在各种场合推介王家大院,收效也都很有限。 在争议声中,耿彦波完成了他的五年任期。当消息传出他即将调离时,一些群众不但没有表示惋惜,反而用送花圈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方式来"欢送"他的离去。 耿彦波离任后,他精心编写的宣传资料仍在各种场合流传,修缮一新的古建筑群也开始吸引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关注。 2006年,经过多方评估,王家大院被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这个称号的获得,不仅是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官方认可,更为其后续发展打开了新的门户。 随着王家大院的知名度提升,影视行业的目光也开始聚焦于此。最早在此取景的,是张艺谋的经典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影片中,古朴厚重的青砖灰瓦与华丽精致的雕梁画栋完美地烘托出浓郁的明清风情。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点缀在院落之中,与这座充满晋商气息的建筑交相辉映,赋予影片独特的视觉效果。 自此,王家大院成为影视剧取景的热门地。 《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举成名后,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相继在王家大院取景拍摄。 《铁梨花》《乔家大院》等作品通过荧幕将这座古院落呈现给更多观众,让王家大院的历史文化魅力家喻户晓。 每一部作品的上映,都让王家大院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游客纷至沓来,晋商文化也借此焕发了新的生机。 影视作品的推广效应立竿见影。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一些旅行社开始将王家大院列入山西文化游的重要景点。 周边的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业也随之兴起,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那个曾经冷清的古院落,逐渐变成了一个热闹的文化旅游胜地。 看到这样的变化,当初那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渐渐消失了。特别是那些曾经参与送花圈"欢送"的群众,更是感到深深的惭愧。 有些老人主动找到当地政府,表达了对耿彦波的歉意。他们说,如果早知道王家大院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当初就不会有那些偏激的行为了。 此时的耿彦波,已经在新的岗位上继续践行着他的施政理念。对于灵石群众的态度转变,他始终保持着一贯的平和。 正如他当初所说,"宁挨一时的骂,不挨千秋的骂"。事实证明,他在任时坚持的文化保护和产业转型思路,为灵石县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当初那笔"浪费"的5000万元投资,不仅保护了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更为灵石县带来了持续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耿彦波做到了。 如今的王家大院,已经成为展现晋商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灵石县的一张靓丽名片。
阎锡山在撤离太原时,连家里的马桶都搬走了,但偏偏就不动太原兵工厂里的大型机械设备
【10评论】【74点赞】
爱呼噜的猫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在乔家大院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