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河南省委书记走访困难户时,一个老农民掏出了一个布包,当省委书记看见里面的东西时,直接瞪大了双眼。 2011年,河南省委书记带队下乡走访困难户。 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调研组来到了一户农家小院。这是李文祥的家,他已86岁高龄,是村里出了名的勤劳能干的老党员。 李文祥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站在院子里迎接调研组一行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腰板依然挺得笔直,目光炯炯有神。 简单寒暄后,调研组走进了李文祥的堂屋。屋内陈设简单,墙上挂着一幅毛主席画像,下面是一张老式八仙桌,桌上摆着几个瓷碗和一壶热茶。 省委书记关切地询问着老人的生活状况,话语中充满了对基层群众的关心。李文祥不慌不忙地回答着各种问题,从种地收成到看病就医,从子女工作到村里发展,事无巨细地介绍着。 李文祥忽然站起身来,缓步走向里屋的一个老式木柜。 从柜子深处,李文祥取出一个包裹得严实的布包。这个布包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保存得很好,没有丝毫破损。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李文祥轻轻解开了包裹着的蓝布。 布包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几枚军功章。 省委书记瞪大了双眼,仔细端详着这些保存完好的军功章。从布包里,老人还取出了一本已经发黄的立功证书。眼前这位朴实的老农民,曾经是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革命军人。 省委书记询问为什么不把这些光荣告诉更多人,李文祥将军功章重新包好,小心地放回了柜子里。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村里的事情办好,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1947年,22岁的李文祥响应党的号召,加入了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85团。 他和其他战士一样,接受着严格的军事训练。刚开始时,李文祥的双脚磨满了水泡,每走一步都如踩在刀尖上,但他咬紧牙关坚持下来。 1948年,济南战役爆发,战局进入了胶着状态。在攻城的关键时刻,敌军的火力异常凶猛,我军伤亡惨重。 李文祥也未能幸免,他被弹片击中了肩膀,伤口剧烈疼痛,他却顾不上包扎伤口,依然跟随着连长和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携带炸药包向敌军城门发起了冲锋。 最终,他们成功炸开了城门,为我军攻城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表彰他的英勇表现,李文祥获得了二等功奖章。 淮海战役中,敌军的坦克部队对我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李文祥主动请缨,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接近敌军坦克,冒着生命危险爬到坦克底下,成功炸毁了坦克履带。 此举极大削弱了敌军的作战能力,为我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凭借这一战功,李文祥再次获得了表彰。 新中国的成立后,李文祥本可以继续在部队中发展,然而,他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1956年,他响应党的号召,主动申请复员。虽然组织曾打算安排他担任工厂领导,但他婉言谢绝了,他认为自己出身农家,最了解农民的困苦,最能体会农村的艰难。 于是,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为家乡的百姓做些实事。 1962年,正当李文祥在城里安定下来的时候,党中央发出了知识青年下乡支援农村建设的号召。李文祥放弃了每月66元工资的稳定工作,带着妻子回到了河南的家乡。 当地大多数土地为盐碱地,农作物的产量极低。李文祥没有急于种植,而是实现进行了调查研究,走访周边的农户,详细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 经过多次考察和反复思考,他认定水稻是最适合这片土地的作物。为了改良盐碱地,李文祥带领村民们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他亲自带领大家挖沟渠、修水渠,将水引入盐碱地。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则研究种植技术,不断摸索如何让这片贫瘠的土地焕发新生。 两年的辛勤耕耘后,村里的盐碱地终于变成了良田,第一季水稻迎来了丰收。这不仅是李文祥为家乡带来的丰收,更是他对党和人民的承诺的兑现。 李文祥一直扎根在农村,带领村民们发展产业,改善生活条件。他用行动证明,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发光发热。直到2017年离世,他都在为农村发展默默付出。
2011年,河南省委书记走访困难户时,一个老农民掏出了一个布包,当省委书记看见里
星辰大海追梦
2025-02-15 18:08:31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