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邓公痛心疾首地说道:“我们没有善待半导体专家

风语幽谷回声 2025-02-15 18:08:30

1977年8月,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邓公痛心疾首地说道:“我们没有善待半导体专家黄昆,北大不用他我用,让他去半导体所当所长……” 1941年,在日军轰炸的阴云下,22岁的黄昆从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战火纷飞中,他考取了西南联大的研究生,跟随着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叶企孙教授继续深造。 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北京大学的硕士学位。1945年8月,怀揣着科学报国的梦想,黄昆远渡重洋,来到了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布里斯托大学期间,黄昆展现出了非凡的科研天赋。他发表的一篇关于晶体中电子与声子相互作用的论文,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项研究后来被称为"黄漫散射"。 同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莫特教授慧眼识珠,亲自邀请黄昆成为他的学生。在莫特教授的指导下,黄昆的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 1948年,黄昆顺利获得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学位。一年后,他与合作者共同提出了著名的"黄—佩卡尔理论",这项理论为固体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当黄昆在国际物理学界崭露头角之时,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1951年,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在英国的优厚待遇,踏上了归国之路。 回到祖国后,黄昆被任命为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和半导体教研室主任。他深知新中国急需发展科技事业,立即着手组建中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业。 1966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席卷了中华大地。在这场浩劫中,众多科技工作者成为重点批斗对象,黄昆也未能幸免。 1967年初,北京大学的一些"造反派"翻出黄昆的历史档案,指控他在求学期间加入过国民党。这个莫须有的罪名让黄昆被隔离审查,他的科研工作被迫中断。 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无数科学家被迫停止研究工作。黄昆被勒令离开北京大学,前往位于昌平的北大电子仪器厂参加劳动改造。 本该在实验室里继续探索半导体物理奥秘的黄昆,却不得不在工厂里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几年,科研的黄金时期在劳动改造中悄然流逝。 1975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主持工作,中国科技界迎来了短暂的春天。黄昆被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做学术报告,他精彩的演讲引起了强烈反响。 然而这短暂的春天很快就结束了。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黄昆不得不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写得很简单,没有太多批判内容,显然无法满足反革命分子的要求。 反革命分子对黄昆的文章极为不满,他们干脆找人重新写了一篇激烈批判邓小平的文章,并以黄昆的名义公开发表。这篇文章发表后,给黄昆带来了沉重的思想负担。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很多科学家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他们要么被迫写批判文章,要么遭受更严厉的政治迫害,这是一个科学家群体共同的悲剧。 当时的中国科技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被迫离开工作岗位,科研项目纷纷停摆,实验室设备遭到破坏,宝贵的科研资料被付之一炬。 1975年,在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中国科技界开始恢复生机。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黄昆做学术报告就是其中之一。 这次报告反响强烈,许多与会者对黄昆的学术水平赞叹不已。但当时的黄昆十分谨慎,只说这些研究是他在工厂劳动之余做的业余工作。 邓小平得知这件事后,对科研人员不能从事专业工作的现状深感忧虑。他在一次听取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时,特别提到了黄昆的遭遇。 1977年8月,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邓小平再次谈到黄昆的问题。他说:"我们没有善待半导体专家黄昆,北大不用他我用,让他去半导体所当所长。" 这番话体现了邓小平对科技人才的重视。他认为,像黄昆这样的专家不能发挥专长,是对国家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了解开黄昆的思想包袱,邓小平专门委托人转告黄昆:"他写那篇文章的包袱可以解除了,他那时不批不行。"这句话充分显示了邓小平的宽广胸怀。 在邓小平的过问下,黄昆很快调入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领域,重新开始了半导体物理研究工作。 在半导体研究所,黄昆带领团队确定了明确的科研方向,整合了科研力量。在他的带领下,研究所的工作很快走上正轨。 这一时期,黄昆领导的研究团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他们的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发展,也为中国电子工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故事反映了邓小平对知识分子政策的重大调整。他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全国科技大会召开,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得到恢复,各项科研工作全面展开。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黄昆个人的命运,也让整个中国科技界迎来了春天。大批科技工作者重返工作岗位,科研事业蓬勃发展。

0 阅读:184
风语幽谷回声

风语幽谷回声

风语幽谷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