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竺可桢考上中学,和胡适是同学,有一天,胡适当众挖苦竺可桢,“小矮子,

摄影圣典 2025-02-15 18:07:10

1905年,竺可桢考上中学,和胡适是同学,有一天,胡适当众挖苦竺可桢,“小矮子,我看你活不过20岁。”没想到,竺可桢22岁又遇到胡适,胡适还嘴硬,“你活不过60岁,你要是活过60岁,我在你寿宴上给你磕三个响头。” 1905年,15岁的竺可桢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中学。他满怀憧憬之时,家庭突遭变故,家道中落,连最基本的学费也无力承担。 求学的希望仿佛突然被掐灭。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小学老师向他伸出援手。这位恩师不仅资助他完成学业,更以实际行动教会了他坚韧和担当的重要性。竺可桢暗下决心,绝不辜负这份恩情。 家境的困顿和长期的营养不良让他显得格外瘦小,甚至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一天,年长他几岁的胡适在众多同学面前开了个不太恰当的玩笑:“你这副模样,怕是活不过二十岁。” 这话虽是无心之言,却深深刺痛了竺可桢的心。 从那天起,他制定了一套“强身计划”,每天清晨便开始晨跑,风雨无阻。寒冬腊月,他裹紧单薄的衣衫,坚持锻炼;炎热酷暑,他挥汗如雨,从不间断。渐渐地,他的体力和耐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整个人也变得精神饱满。 竺可桢在学业上也表现得愈加出色。他不仅勤于学习,更善于思考与实践。每当课堂上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他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老师们对这个勤奋且睿智的少年充满期待,纷纷称赞他前途无量。 1910年,竺可桢顺利考取第二期庚款留学生的资格。他与胡适再次相遇。胡适看到眼前的竺可桢,眼里满是惊讶。 那个瘦弱的少年早已脱胎换骨,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身姿挺拔、神采奕奕的年轻人。胡适笑着再次打趣道:“看来我上次错了,不过你恐怕活不过六十岁吧。” 竺可桢却只是淡然一笑,没有再多辩解。 与大多数留学生不同,竺可桢选择了一个冷门的专业——地理气象学。这个选择源于他对祖国农业发展的深切关怀。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他专注于气象观测和研究,为日后在中国开展气象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竺可桢在一次留学生聚会上与这位才女结缘。通过张默君的引荐,竺可桢认识了她的妹妹张侠魂——一位同样博学多才、思想活跃的女性。 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发展出深厚的感情。1919年春天,竺可桢和张侠魂在上海步入婚姻殿堂。张侠魂不仅是贤内助,更在竺可桢的科研和事业上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竺可桢内心深处始终无法忘记家乡农民在灾害中挣扎的场景。 与大多数留学生不同,竺可桢并未追求时下热门的工程或金融领域,而是投入到气象观测和气候变化的研究中。这门冷僻的学科对中国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1928年,竺可桢以优异成绩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面对留美工作的高薪机会,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中国。 当时的中国,气象领域几乎完全由外国势力垄断,国内气象研究机构屈指可数。回国后,竺可桢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并立下改变这一局面的宏愿。 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本土气象研究机构——气象研究所。 创办初期,研究所面临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等诸多困难,但竺可桢并未退缩。他不仅亲自授课,还带领学生们跋山涉水,走遍大江南北,实地开展气象观测。 在他的组织下,全国逐步建立了二十多个气象观测站。这些站点覆盖了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填补了中国气象观测的诸多空白。这些数据不仅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还对防灾减灾起到了关键作用。 竺可桢有一个特别的习惯,他坚持记日记。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三十八年,留下了超过八百万字的珍贵记录。 日记不仅记录了他的个人生活,更重要的是详细记载了气象观测数据,为中国气象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建国后,年过花甲的竺可桢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1962年,他在72岁高龄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竺可桢和张侠魂夫妇育有五个孩子,其中长子竺世良和次子竺世章都成为了卓有成就的物理学家。这个科学世家为中国科教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中,竺可桢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精神。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就提出科学研究要摆脱权威思想的束缚,强调要有自己的见解。这种开创性的学术态度,对中国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3年,竺可桢在93岁高龄时离世。 他用实际行动驳斥了当年胡适的两个"预言",不仅远远超过了60岁的年限,更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他为中国气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人才,树立了科学家的典范。

0 阅读:0
摄影圣典

摄影圣典

读懂摄影,老照片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