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一对华人夫妇因经济困难,将出生不久的的女儿交给一对美国夫妇,暂时抚养。却不料引起了一场长达七年的抢孩子大战。 故事的主角贺梅,1999年1月28日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她的降临,本应是家庭幸福的新起点,却因父母生活的困境,被卷入一场长达七年的抚养权纷争之中。贺梅的父亲贺绍强,来自湖南邵阳,1988年从湖南大学硕士毕业后,在南京理工大学英语系任教,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1995年,他赴美与留学的妻子团聚,却在次年协议离婚。1997年,贺绍强凭借自身努力,申请到孟菲斯大学经济学的硕博连读和全额奖学金。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重庆的罗秦,二人虽文化程度有别,但通过电话和信件交流渐生情愫,举办结婚酒宴后,罗秦以陪读身份赴美,不久便怀孕。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1998年10月18日,一通电话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平静。贺绍强被指控企图以500美元要求女学生提供性服务并实施性骚扰,尽管他坚称是对方诱惑自己不成而恶意报复,且孟菲斯警方在11月因证据不足不予立案,但他仍失去了工作和奖学金,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此后,贺绍强与罗秦的生活愈发艰难。罗秦因丈夫的指控对其信任产生裂痕,又因去学校质问齐晓君引发新的投诉,甚至在超市遭遇齐晓君丈夫的殴打,导致怀孕的她多次流血,最终提前诞下贺梅。 女儿出生后,贺绍强夫妇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压力。早产产生的1.2万美元医院账单、失去经济来源以及潜在的诉讼费用,让他们举步维艰。本打算将孩子送回国由外婆照顾,但因孩子未满月、办理护照耗时以及贺绍强临近毕业不愿放弃学业等原因,他们决定将孩子寄养。在当地少年法庭和“中南基督教收养服务中心”的帮助下,他们结识了贝克夫妇。 贝克夫妇居住在孟菲斯东部富人区的450平米别墅,家境富裕,是备受好评的基督徒,拥有丰富育儿经验,育有三个孩子,还曾帮助多个家庭照看小孩。贺绍强夫妇对他们十分信任,1999年2月23日,在收养服务中心见证下,双方签订了为期三个月的临时寄养协议。在寄养期间,贝克夫妇对贺梅关怀备至,贺绍强夫妇每次探望女儿都受到热情款待,这让他们对贝克夫妇充满感激。罗秦曾试图支付抚养费,但被贝克夫妇坚决拒绝。 三个月后,贺梅寄养协议到期,贺绍强的官司仍未了结,经济状况也未改善,他本打算办理护照将孩子送回国内。此时,贝克夫妇提出愿意继续照顾贺梅并帮忙办理医保,贺绍强夫妇感激不已。1999年6月4日,双方到孟菲斯少儿法庭签署抚养权移交协议。签署前,双方律师告知这只是临时性协议,且签署当天有牧师和法庭工作人员在场,贺绍强夫妇便认为这只是形式上的约定,随时可以要回女儿。然而,这份协议却成为他们漫长夺女之路的开端,协议中未明确监护权转移期限,模棱两可的表述为后续纷争埋下了隐患。 协议签订后,贝克夫妇对待贺绍强夫妇的态度逐渐改变。起初,他们依然每周探望女儿,但贝克夫妇不再像以前那样热情,甚至要求他们减少探望次数。当贺梅七个月大时,贺绍强夫妇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想要接回女儿,却遭到贝克夫妇的拒绝。贝克夫妇表示与贺梅建立了深厚感情,且妻子当时已怀孕七个月,有过流产经历,希望继续抚养贺梅。 贺绍强夫妇无法接受这一结果,开始通过法律途径争取女儿的抚养权。他们认为,当初签署的协议只是临时寄养,并非真正的抚养权转移。而贝克夫妇则主张,他们与贺梅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家庭关系,贺梅在他们的照顾下生活得很好,不应该被强行带走。这场抚养权之争,从田纳西州的地方法院,一路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引发了国内外华人及美国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甚至登上了CNN电视节目。 在这场漫长的法律斗争中,中美两国不同的法律体系和文化观念产生了激烈碰撞。美国法律注重孩子的最佳利益,强调孩子的生活稳定性和情感需求;而中国文化则更强调血缘关系和亲情的纽带。贺绍强夫妇认为,自己是贺梅的亲生父母,天然拥有抚养权;而贝克夫妇则从美国法律角度出发,认为自己能够给予贺梅更好的成长环境。 历经七年的漫长诉讼,2007年1月23日,田纳西州最高法院作出最终宣判:贺绍强夫妇完全收回女儿的父母权及监护权,贝克夫妇需将贺梅交还给亲生父母抚养。这场耗时七年的跨国夺女之战终于落下帷幕,贺梅在八岁这一年,重新回到了亲生父母的怀抱。 贺梅案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更是中美两国法律、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典型案例。它引发了人们对于跨国抚养、儿童权益保护、法律与亲情关系等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全球化的今天,类似的跨国法律纠纷或许还会不断出现,但贺梅案的最终判决,为人们在处理此类复杂问题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法律和文化差异多大,孩子对家庭和亲情的渴望始终是最为珍贵的。
在美国,一对华人夫妇因经济困难,将出生不久的的女儿交给一对美国夫妇,暂时抚养。却
夜色晨曦微醺时
2025-02-15 18:04:57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