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距离朱棣北征仅20多年,张辅等名将尚存,为何败得这么惨? 这么说吧,2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从凡尔登绞肉机到法国投降,也就20多年;从打赢卫国战争到苏联解体,也不过40年。古代的20年,老兵换了两茬,官场三代更迭,足以改天换地了。 土木堡之败看似突如其来,实则早有征兆。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时,就已经埋下了败亡的种子。 他们一面坐视脱欢部吞并瓦剌三大部,一面联手瓦剌追杀鞑靼本部,彻底打破了草原上的势力均衡。瓦剌在明朝的纵容下迅速崛起,兵锋直逼高加索,与当年的铁木真何其相似。 而明朝自身,却被内外战事拖得疲惫不堪。在云南,王骥、蒋贵率十万大军,远征麓川王朝;在东南,陈懋统帅京营精锐,镇压矿工起义。 两场大战,抽调了明朝主要战力,致使北部边防空虚。 更致命的是,明英宗即位后,宣府主将杨洪为保儿子,竟隐瞒长子失守的军情。待瓦剌突袭时,明军毫无防备,全线崩溃。 加之张辅虽随行,但年事已高,王振又恣意妄为,种种因素叠加,才酿成了土木堡的惨败。 所以说,土木堡之变绝非偶然,它是明仁宗以来一系列错误决策的必然结果。 他们轻率出兵,打乱了草原格局;又疏于防范,让边防千疮百孔。张辅虽是名将,但晚年无权无势,面对昏庸的皇帝和跋扈的奸臣,也只能黯然殉国。 战争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粮草、士气、谋略、天时,种种因素交织,决定着战局的胜负。再强的将领,没有外部条件的配合,也难以施展拳脚。 土木堡之变,正是这一道理的血淋淋的教训。 那些只盯着20年时间,质疑明军怎会衰败如此之快的人,恐怕是忽略了历史变迁的复杂性。 20年,足以让一个雄踞草原的帝国土崩瓦解;也足以让一支百战之师灰飞烟灭。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难逃时势的捉弄。
明初的骑兵主力是元朝蒙古军户,蒙古骑兵打蒙古牧民,当然轻轻松松。到明英宗时期,这些老兵早就凋零了。
流星
那为什么之后的北京保卫战打赢了呢?最关键的还是肆意妄为的乱指挥。
用户10xxx17 回复 02-15 20:06
土木堡距离北京城才一百多公里,还没有出国境居然就能断粮。你敢信?
金戈铁马 回复 02-15 20:31
那能一样么?北京保卫战打的是守城战,土木堡是野战。步兵最怕被冲击阵型和断后勤补给,守城的时候这两个都不用怕了。骑兵冲不上城墙,后勤补给全在城里。
DQ77916
为啥叫土木堡之变,而不叫土木堡之战呢?春秋笔法通神啊!
汉末长歌
元朝蒙古军户承担戍边任务,要常年远征,因为朝廷不提供装备补给,要自带干粮马匹出征。每次出征,往往是卖儿卖女家破人亡,所以元末起义,蒙古军户对朝廷的仇恨比汉人还高,大规模反叛。这些士兵都具备远征经验,弓马娴熟。明朝,卫所制度,士兵往哪儿远征?不用十年就退化了。
亲亲我的宝贝
明军老兵凋零了,蒙古老兵就没有凋零?蒙古老兵就长生不老?兵都是一茬接一茬的,老兵的老去,新兵变老兵!
用户10xxx45
五次北征根本不能算打仗,基本上是武装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