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1年,朱翊钧向母后问安,看到服侍他洗手的宫女王氏容貌清秀,忽然邪火升起,拉起王氏就往旁边的宫殿钻。王氏不知所措,懵懂地从了他。 万历九年(1581年)的冬天,紫禁城里飘着细雪。慈宁宫里,李太后正坐在炭盆旁边翻看佛经,几个宫女轻手轻脚地忙着添炭、倒茶。 在这些宫女中,有一个叫王氏的年轻女子,她是宫中一个普通的洒扫宫女,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扫院落、端茶倒水。她今年刚满十六岁,面容清秀,举止端庄。 每天清晨,朱翊钧都要到慈宁宫向李太后请安,这是大明宫廷的规矩。在这个时辰,太监们会提前准备好温水,让皇帝洗漱。 朱翊钧对这些规矩从不懈怠,这与他十九年来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他从小就在宫里长大,深谙宫中等级制度和礼节规范。 在明朝的宫中,严格的等级制度无处不在。宫女们被分为六品到九品不等,每个品级都有明确的职责和规定。 当时的朱翊钧已经登基十年,但后宫中却没有几个妃嫔。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年纪还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名节极其看重。 那个冬日的早晨,朱翊钧像往常一样来到慈宁宫。他刚洗完手,抬头看到了正在旁边准备擦手巾的王氏。 在宫中的规矩里,宫女是不能与皇帝有任何眼神接触的。但朱翊钧还是注意到了这个面容清秀的年轻宫女。 没有人预料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朱翊钧突然拉起王氏的手,把她带到了慈宁宫旁边的偏殿里。 几个月后,王氏的身体变化引起了宫中的注意。她的腹部日渐隆起,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李太后的耳中。 李太后立即召见了王氏,经过详细询问后,发现这是自己儿子所为。此时李太后已经年过五旬,膝下却无一男丁。 她立即找来朱翊钧对质,但朱翊钧起初并不承认此事。李太后随即调取《起居注》,上面清楚记载着那天发生的一切。 在铁证面前,朱翊钧不得不承认。但他对王氏的身份十分介意,认为一个宫女不配为皇家诞下子嗣。 在李太后的坚持下,王氏在万历十年被封为恭妃。这次升迁看似是一场荣耀,实际上却让她陷入了更复杂的境地。 就在这一年,另一位宫女郑氏也进入了朱翊钧的视线。与王氏不同,郑氏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宠爱。 王氏生下朱常洛后,朱翊钧对这对母子的态度越发冷淡。皇帝几乎不去看望他们,也不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 郑氏后来被封为贵妃,并生下次子朱常洵。郑贵妃得宠,使得后宫的势力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有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后没有生育,按理说庶长子朱常洛应当被立为太子。 但朱翊钧对郑贵妃宠爱有加,想要立她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这个想法在朝廷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认为这违背祖制。一场关于储位的争论就此展开,持续了整整十五年。 王氏被安置在紫禁城内偏僻的景阳宫中。这座宫殿常年不见阳光,阴冷潮湿。 皇帝没有给她安排任何服侍的下人,连最基本的生活起居都要她自己完成。每天能吃到的只有冷饭冷菜。 在王氏的寝殿中,唯一称得上像样的物件就是一个刻着"大明万历壬午年制"的银壶。这个银壶是她被封为恭妃时获得的唯一一件赏赐。 岁月流逝,银壶表面已经斑驳不堪,边缘还有许多缺口。但王氏一直把它保存完好,这是她三十多年宫廷生活中唯一的见证。 她被软禁在景阳宫中,宫门常年上锁。外面的世界对她来说,仿佛是另一个时空。 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和忧思过度,王氏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的双眼因常年流泪而患上严重的眼疾。 郑贵妃的人经常来找茬,有时会故意打翻她的饭菜。但王氏从不反抗,也无力反抗。 最让她痛苦的是,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子朱常洛。皇帝严令禁止母子见面。 直到万历三十九年九月十三日,一个重要的消息传出景阳宫:王氏病重不起。消息传到朱常洛耳中。 朱常洛立即跪求父皇,请求探望母亲。朱翊钧勉强同意了。 当朱常洛赶到景阳宫时,发现宫门紧锁。他不得不回去找来钥匙,这才得以进入。 眼前的一切让他震惊:母亲穿着一件补丁摞补丁的旧衣,形容枯槁,双目已经完全失明。 王氏用颤抖的手摸索着儿子的衣服,确认这真的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十年分离,母子终于相见。 她用微弱的声音说了最后一句话:"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说完这句话,她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后来考古学家在定陵发掘时,发现王氏的陵寝中几乎没有什么陪葬品。那个破旧的银壶是唯一值得注意的物件。 这个银壶见证了一个普通宫女的一生:从低贱的宫女到高贵的皇贵妃,从年轻貌美到两鬓斑白,从备受欺凌到含恨而终。 在这条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王氏始终保持着沉默。她没有争,也没有抱怨,只是默默承受着命运的安排。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立燕王朱棣为太子?原因很简单,朱棣不配宗法制的核心
【10评论】【2点赞】
沉淀感觉
扯淡,王氏生育朱常洛之后还生育了一位公主
用户12xxx71
小编的常识太肤浅了,当初李太后也是这样生下万历皇帝的,朱翊钧这样说宫女,皇太后怎么不生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