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债交换要约,成了处于爆雷边缘的房企最后一根稻草。
这不,景瑞控股近日宣布,其5笔未偿付美元债交换要约已获得必要同意。
而此次美元债风波的主角,3月11日到期的美元债,景瑞控股并没有提及。
不过,如无意外,这笔美元债也将完成交换要约。
如今的房企已然没有了下限,不只是眼前即将到期的美元债,就连几个月之后、甚至一两年到期的美元债,也要提出交换要约。
反正都是“胁迫”投资人就范,不如将美元债一锅端,不同意大不了“躺平”。
而就结果而言,景瑞控股取得了其想要的结果,暂时“活下去”了。
从正儿八经的“三道红线”模范生,到如今毫无下限可言的心机boy,景瑞控股何以走到今天这种局面?
美元债风波早有征兆关于这6笔美元债的交换要约,我们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归为一句话,就是景瑞控股拿着违约“胁迫”投资人,把该还的美元债全部延长期限。而这些钱加起来,有13.05亿美元,约合82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我们主要关注的,还是这6笔美元债的利率,最低的为12%,最高则为14.5%,这种利率水平,放眼整个房地产行业都属于最高的水平了。
就拿1.9亿美元、利率12.75%的美元债为例,1年景瑞控股就要为这笔美元债支付约1.54亿元的利息。
利率如此之高,对于投资人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市场投资规则就摆在那:高收益即意味着高风险。景瑞控股既然敢于承担如此之高的融资成本发债,就说明其信用资质和偿债能力存在一定的隐患。
果不其然,如今整个房地产行业都陷入寒冬,抵抗风险能力不足的景瑞控股,自然要面临危机。
而市场预警也早已发出。
去年11月22日,标普将景瑞控股的发行人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并确认其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为“B”,其未偿美元优先票据的长期发行评级为“B-”。
今年1月25日,穆迪也将景瑞控股的公司家族评级(CFR)从“B2”下调至“B3”,并将其高级无抵押评级从“B3”下调至“Caa1”,展望则维持负面。
如此看来,景瑞控股此次的美元债风波,早就有了征兆。
量价齐跌的后果归根结底,景瑞控股的问题还是出在了销量上。
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景瑞控股累计实现合约签约销售额约270.11亿元,同比增长约5.9%;实现合同销售面积约14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约23.8%。
销售额的增长远远低于销售面积的增长,这也意味着,去年景瑞控股存在降价促销的情况。
而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景瑞控股的合同销售均价,由2020年末的22033元/平方米降至18849元/平方米,同比下滑16.9%。
可即便是做了促销,景瑞控股还是没有完成2021年的销售目标。在2021年的业绩会上,景瑞控股曾表示,其2021年的目标为突破300亿元。据此推算,去年全年景瑞控股仅完成全年目标的约90.04%。
而降价促销的弊端也来了,就在近日,瑞控股发布公告称,预期2021年净利润与2020年度净利润约人民币12.375亿元相比下跌约60%至70%,公司预期2021年净利润为3.71亿至4.95亿元。
而更为危险的是,进入2022年,景瑞控股量价齐跌的局面没有丝毫改观。
数据显示,2022年1月,景瑞控股实现合约销售额仅6.34亿元,同比下滑77.53%,销售均价也同比下滑15%。
销售表现如此之差,景瑞控股还谈什么回笼资金。没钱,又怎么还债?
这就是此次景瑞控股爆发美元债风波的根本原因。
“三道红线”达标疑云有意思的是,景瑞控股在“三道红线”方面还是正儿八经的模范生。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景瑞控股的资产负债率(剔除预收款)为67%,净负债率为74%,现金短债比为1.7,“三道红线”均满足监管要求。
负债结构如此合理,如今却还不起美元债了。所以说,上述数据是有问题的。
我们仅就1.7倍的现金短债比来分析。
根据2021年半年报数据,彼时的景瑞控股有货币现金142.2亿元,而短期借款规模为84.95亿元,两者相除计算,得出景瑞控股约1.7倍的现金短债比。
可这种计算方式本身就存在问题。
要知道,货币现金中包含着受限制的存款及现金,而这部分现金,景瑞控股着急了还用不了。
实际上可靠的账面现金,只是景瑞控股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这一数据为110.7亿元。
再说短期债务。
上述84.95亿元的短期借款,实则仅为短期债务的一部分,这其中还包含有应付票据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而景瑞控股这两项数据,保守估计,也就几十亿元规模。
由此看来,景瑞控股账面上的现金,根本无法覆盖其短期债务。
1.7倍的现金短债比,实则为景瑞控股秀“财技”的结果。
要知道,景瑞控股还存在“明股实债”的现象。
而景瑞控股“掩耳盗铃”一顿操作,最终是掩盖不住了。
也难怪,大不了债务展期、交换要约,反正投资人更着急,最终也得乖乖就范。
只不过,景瑞控股,赢了眼前,丢掉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