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从郑氏海商崛起到击败荷兰,17世纪东亚海域之战

井普椿的独白 2024-11-12 13:54:19

在17世纪的东亚海域,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正在上演。

一边是称霸全球的海上霸主,拥有世界最先进的舰队和火炮;另一边却是一个被世人认为“不善水战”的东方政权。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战争的结局却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想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东方政权能在海上较量中击败当时的世界霸主?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

——【·收复宝岛台湾·】——

公元 1662 年,在东亚海域一座美丽的小岛之上,荷兰殖民者向我们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递交投降书,撤离了这个他们占领了长达 38 年之久的美丽宝岛——台湾岛。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和英国隔海相望,16 世纪末荷兰独立,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海洋运输业、商业、金融业非常发达,很快成为西欧强国,凭借着世界上最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而称霸于世,被誉为“海上马车夫”。

荷兰是当时世界上的海洋霸主,最鼎盛的时期他们拥有一点五万艘商船,比欧洲其他国家加在一起还要多。

在爪哇和马六甲海峡,荷兰舰队两次打败葡萄牙舰队,从而垄断了东方贸易。

在美洲,荷兰把持了西北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在非洲,荷兰在东西方交通的咽喉,南非的好望角,修筑要塞、营建殖民地。

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海上霸主为什么会在如日中天之时,却被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大陆国家”的地方政权打败并赶出台湾,这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历来中国被认为是一个内陆农耕文明国家,不善于海战。而荷兰则是大航海时代欧洲崛起的海上强国,海上军事实力冠绝全球,两国相比似乎高下立判。

那么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宝岛的战役是一场以弱胜强的伟大胜利么?

——【·海上力量·】——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郑成功的海上力量。郑成功率领的郑氏海商集团最早由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所创立。

郑芝龙,原名一官,号飞虹,福建南安石井乡人。18 岁时离开故土,投靠在澳门经商的舅父黄程。

在澳门期间他很快学会了葡萄牙语,能够从事通事(翻译)的职业。离开澳门以后他往来于东南亚各地,后来辗转于日本平户经商,并投靠当时最有势力的海商李旦。

随后他逐渐成为李旦的得力助手,李旦还曾推荐郑芝龙担任荷兰人的通事。后来李旦病逝,郑芝龙收编了李旦的商队,趁势崛起,最后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雄霸一方的海上武装力量。

郑芝龙当时依靠自己强大的武装力量,多次击退明朝政府的围剿。明朝政府无力灭除郑芝龙的海上势力,只得对其进行招抚。

郑芝龙表示愿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为己任,就抚于福建巡抚熊文灿,率部将降明,诏授海防游击,任“五虎游击将军”。

其时不仅明朝政府对其无能为力,西方列强也忌惮于郑芝龙的海商集团。

“要镇压一官并非易事,没有人有胆量接近它的舰队,他的船配备有良好的炮,船上是许多勇敢无畏的海寇,还备有大量各类武器及火炮,没有人企图追击他。”

1633 年,郑芝龙率军在金门料罗湾与入侵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进行交战,并取得料罗湾大捷,沉重打击了荷兰人的嚣张气焰。

在受抚明朝后首次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荷兰人的正面交锋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福建巡抚邹维琏在奏捷书中称:“此一举也,生擒夷酋一伪王、夷党数头目,烧沉夷众数千记,生擒夷众一百一十八名,戫斩夷级二十颗,焚夷夹版巨舰五只,夺夷夹版巨舰一只,击破夷贼小舟五十余只…说者皆曰:闽粤有红夷来,数十年间,此捷创闻。”

郑芝龙也籍此展示了自己无可比拟的海上军事实力。在此后的大概 30 年间,荷兰人其实一直是郑氏海商集团的手下败将。大大小小多次战斗,几乎没有讨过便宜。

后来在和明朝政府的合作之下,郑氏海商集团逐渐将其他海上利益集团剪灭,独自控制东亚、东南亚海域,取得了东方海上世界一时无两的霸权。

据文献记载:“芝龙幼习海,知海情。凡海盗皆故盟或出门下,自就抚后,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每一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芝龙以此富敌国。自筑城于安平,海梢直通卧内,可船舶径达海,其守城兵自己饷,不取于官。旗帜鲜明,戈甲坚利,凡贼遁入海者,檄付芝龙,取之如寄,故八闽以郑氏为长城。”

可见当时郑氏海商集团已经在东亚、东南亚海域与各方海上势力的角逐中胜出。

这些争夺海权的势力中不仅仅有国内的海上利益集团,还包含了国际市场上的荷兰、葡萄牙、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的海上势力。

此时的郑氏海商集团借助官方的支持,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同时剪除东亚海域其他势力,在和国际各方势力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同时也嵌入了刚刚开启的大航海时代。

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之后,郑芝龙被清军挟持至北京软禁。郑成功随之取代父亲,继续经营郑氏海商集团,将其不断发展壮大,鼎盛时期海军编制达 15 万人。

其军队装备精良,军中配备大量代表当时世界先进工艺的火器火炮。

他依靠海上力量与满清铁骑在东南沿海地区斡旋,还曾经一度挥师沿江北上,兵临金陵城下,沿途势如破竹地收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

在金陵城下,郑成功胸怀凌云之志,写下“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的豪迈诗篇,誓要收复明朝故土,恢复朱姓王朝。

可惜壮志未酬,兵败金陵,退回厦门。之后开始筹划开拓台湾为新的基地。1661 年,郑成功挥师东征,在海上大败荷兰战舰,并迅速占领赤嵌城,最终将荷兰人围困在热兰遮城。

围攻热兰遮城的最后,荷兰文献中记载“国姓爷已经派人从中国沿海运来四十三门发射二十四磅、二十八磅或更重的炮弹的大炮来了,每门大炮配有三百颗炮弹(他的父亲一官于一六四四年在澳门叫人铸了一百五十门这种铁炮)”。

这些大炮无论从体积还是威力都不输于当时的荷兰人,为最后逼迫荷兰人投降退出台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此看来,当时的郑氏海商集团,无论是在其开创者郑芝龙还是继任者郑成功统治时期,在与荷兰人军事实力比拼之中都不落下风,甚至还一直略胜一筹。

——【·新的航线·】——

郑成功所在的明末时期,世界历史正处于大航海时代,一场新的席卷全球的革命已经悄然而至。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新的航线也逐渐被开辟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加强。

反观中国自古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大陆农耕文明国家。郑和下西洋之后,为了防止倭寇,明朝政府曾实行“片板不许下海”的锁国政策。

于是人们认为海禁中断了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等到大航海时期西方航船到来之时,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

其实这种观点完全忽视了中国海上力量曾在 17 世纪称雄的事实,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将明末海上亦商亦盗的私人海商集团纳入观察范围。

其实在倭寇平息之后,明朝政府开始实行有限制的部分开海贸易的政策,开放福建漳州月港为民间商贸出海的港口。

“其明年,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在广东还确定了澳门为广州外港,使澳门迅速成为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中转港。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向政府租借澳门,从而取得了在澳门的永久居留权。

此后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辟了多条国际贸易航线,郑芝龙最早投靠亲戚,就是通过澳门贸易航线走向崛起之路的。

随着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不断开辟,全球贸易已经将各个国家逐渐连接在一起,各个国家不再是隔离的互不联系的个体,而是一个个通过贸易交换紧紧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即使像中国这样的传统农耕社会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世界经济互通互联的大潮之中。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媒介就是白银。

明朝时期白银逐渐成为了社会流通的主要货币,而当时中国的白银产量严重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国内流通需求,于是就需要靠进口来获取大量白银,当时主要白银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日本,还一个就是美洲。

日本是中国最早的白银提供源头,随后美洲的白银也通过吕宋流入中国。中国通过贸易换取国内所需求的大量白银,这些需求也影响了日本和美洲的银矿开发规模,同时贸易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白银的货币化,中国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全球(近如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远至位于地球另一端的美洲)也因此连接起来,这也可以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而在明末,中国主导这些海上贸易的正是郑成功父子率领的郑氏海商集团。

有学者认为:“文化是环境适应的结果,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切物质与相应非物质方式的总和。”

“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遭遇,与其说是一种不同族群的互动,不如说是不同环境适应方式的遭遇”,而历史则是这些不同环境适应方式遭遇的结果。

中国传统的环境造成了以往自己农耕定居文化为主的适应方式,而西方国家之前生存环境与中国大不相同,也有着自己的适应方式。

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使得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海上航路彼此遭遇,于是造就了新的历史。新时代来临之初,中国和西方国家为了适应新的历史大势,其实孕育出了相似的组织形式。

回看郑氏海商集团,让人不禁想起英国著名的德雷克船长。

他也是在海上起家,后来与英国官方合作,取得伊丽莎白女王的官方授权,还曾经参加了英国同西班牙的战争,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7 世纪以前,由于地理条件和人类技术上的限制,世界各个文明彼此相隔甚远,交流非常不便,于是呈现出各自适应各自独特适应环境的个体形态。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到来,海上航路使得世界连接的时效性大大提高,各国间的沟通更加便捷高效,于是各国也出现了步调一致的共时性。

这时候能够适应海洋环境的组织机构应该是以贸易为主体,用贸易所得再来继续壮大规模的发展模式。

像郑和下西洋这种官方组织的,大规模炫耀国力型的海航是不能够持久的。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扬我国威,而没有通过贸易方式回收消耗的资源。梁启超曾评价说,郑和下西洋

这事,基本上就是雄才大略的皇帝自娱自乐而已。只有充分发动民间的力量,官民结合,才能够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发展壮大。

而郑氏海商集团正是这种成长模式。郑氏海商集团抓住了新时代闪现的机会,找到了适合的发展模式,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洪流,成就了他们在东南亚海域的霸业,同时也使中国在海洋时代到来初期深深参与其中,而不是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缺席了世界大航海时代。

——【结语·】——

遗憾的是康熙之后,清朝颁布了迁海令,实行全面迁界政策。当时的福建“上自福宁,下至诏安,沿海筑寨,置兵守之,仍筑界墙,以截内外,滨海数千里无复人烟。”

而且不止福建,当时规定,从山东向南到广东,沿海二十里的范围内不许住人,都要迁到内地,沿海的船只也都要毁掉。

至此庞大的大陆市场一下子关闭了,这等于割断了郑氏海商集团的经济命脉。最终郑氏政权只能归附清朝,以失败告终。

从全球大环境来看,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仅仅是一个收复故土的爱国故事,更是中国紧跟世界历史发展大潮,向海洋出发参与全球博弈,并取得累累硕果的故事。

令人遗憾的是郑氏海商集团最终没有能够冲出亚洲,像西方列强那样建立起全球贸易网络。仅仅在萌芽时期确立了在东亚的海洋霸权,后因无法应对清政府的经济封锁,最终夭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