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遗产”真强大,后代吃了2000多年:第77代孙出生就是巅峰

励志故事汇 2024-12-22 12:51:07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后代备受尊崇。孔德成便是这一传承中的重要人物。

1920年正月初四,山东曲阜的一座豪华宅邸内,气氛紧张而庄重。这座占地180亩的府邸便是孔府,当时戒备森严,时任大总统的徐世昌特意派遣山东督军田中军亲自镇守。

府邸外,围观的群众将四周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一位产妇的分娩。这位产妇便是孔令贻的侧室王氏,而她腹中的胎儿,承载着孔氏家族的希望。

孔令贻作为孔子第76代传人,传宗接代对他来说是头等大事。他先后娶了四位妻妾,前妻孙氏未育便病逝,纳妾丰氏仍无子嗣。

后续娶的第二任妻子陶氏,虽生一子却在三岁时夭折。无奈之下,孔令贻将陶氏带来的丫鬟王氏收为侧室,王氏生育了两个女儿后,迟迟未再怀孕。

年近五十的孔令贻焦虑不已,终于等到王氏第三次怀孕,但胎儿的性别仍是未知数。

1919年秋,孔令贻前往北京为岳父陶式送葬,不料途中突发重病,病情迅速恶化,最终不治而亡。在弥留之际,他心系家族继承,口述遗愿,托人将信送至徐世昌和逊帝溥仪,提到若侧室所生为男孩,则立为衍圣公

终于,在众人的期待中,随着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宅邸内传来了铜锣的击声,人们屏息凝神,心中默数着敲击的次数——一共十三下!按照传统,这意味着新生儿是个男孩。人群顿时沸腾,鞭炮声响彻全城,北洋政府为此鸣放了十三响礼炮。

这个备受瞩目的男婴,便是孔德成,孔子第77代传人,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

孔德成的出生,对孔府而言意义非凡。然而,他的成长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

出生仅17天后,他的生母因产褥热去世。待他百日宴时,北洋政府大总统下令,孔德成成为第31代衍圣公。

由于孔德成的出生是家族的大喜,孔令贻的丧礼被推迟,当年冬天才举行,此时孔令贻已去世一年。从3岁起,孔德成便肩负起家族的重任。孔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是祭祀,每逢孔庙举行祭祀活动,孔德成都需到场观礼。

年仅五岁,他便成为主祭,不到十岁便已熟练掌握这项职责。为了给孔德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他的嫡母陶氏在他5岁时将孔府的一处院子改为私塾,专供孔德成读书,并安排他的两个姐姐陪读。

著名教育家王伯箫曾受邀到孔府教授孔德成英语,而古琴大师詹澄秋则教授他古琴。孔府后来兴建了明德中学,孔德成被任命为名誉校长,当时他仅5岁,这一任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孔府的私塾有多位老师,教授经书、书法、数学、英语、地理和古琴等课程,孔德成每日勤奋学习,几乎没有休息日。身为衍圣公,孔德成还需接待来访的贵客,这些经历使他年纪虽小却显得稳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德成逐渐成长。1930年初,嫡母陶氏因中风去世,年仅11岁的孔德成顺理成章地成为孔氏家族的掌门人。

1935年1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将他的“衍圣公”称号更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并给予他“简任二级”的待遇,每月薪资为银元。这一称号的变更,标志着孔德成的身份和职责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他传承儒家文化的使命并未改变。

1936年,孔德成大婚,他的姐姐和二姐相继出嫁。二姐远嫁时,孔德成曾感慨道:“二姐,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一定经常回来看我啊。”。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孔德成面临着诸多挑战。当日本侵略者邀请他参加日本孔庙的落成典礼时,年仅15岁的他毅然拒绝,展现了非凡的风骨。

他深知这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坚决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时,孔德成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和勇气,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骨气。

1949年,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解放军的步步逼近,蒋介石匆忙撤退,计划逃往台湾。

在撤退前,他下达密令,要求带走三位重要人物,孔德成便是其中之一。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孔德成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最终,他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大陆,迁往台湾。到达台湾后,孔德成继续致力于弘扬儒学。他在台北重建孔家庙,为传承和推广儒家文化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他投身教育事业,自1955年起在台湾大学任教,将自己的学识和理念传授给更多的人。在教学过程中,他严谨认真,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喜爱。

尽管孔德成的后代仍享受着孔门的余荫,但早已不复当年“万世一系”的辉煌。孔府大门两侧金字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依旧彰显着这个家族的显赫与骄傲。

而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恕忠孝的文化传承,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从未中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