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少将阮德辉回忆:中国回撤为何不追击?不是不敢而是黎笋有令
1979年,我国和越南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由于气候和地形原因,我国军队在越南战场上并没有太多优势。
在这场战争中,解放军一路打穿了越南北部地区的防线,并直逼越南的首都河内。
然而,我国在取得一系列战略胜利后,却一反常态选择了迅速撤离。
与此同时,越南军队迅速动员了主力部队、准备了大量的武器和设备,准备乘胜追击。
“不准追击!”然后就在越南军队把一切准备就绪后,越南共产党的领袖黎笋却下了这样的命令。
“不是我们没有追击,是当时黎笋下命令不准!”根据越南少将阮德辉的回忆。
这场战役让越南人很不理解,为什么在形势大好时,领导人为什么选择了“放虎归山”?黎笋为什么会下达这样的命令?
中越战争的爆发和结局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异常复杂,为了对抗蓬勃发展的中国,我们北边的邻国苏联和南边邻国越南结成了军事同盟,准备打击我国。
借着苏联的帮助,越南侵略他国的欲望高涨,不仅对邻国柬埔寨发动了侵略战争,还反复挑衅我国边境,不断挑起二国之间的战争。
就这样,在一点点摩擦中,中国和越南的关系紧张,而苏联和越南却正式形成了针对中国的联盟。他们分工明确:越南负责攻打前线,苏联则负责给越南提供武器设备,在一切准备就绪后,越南就对中国发起了进攻,1979年正式爆发了中越战争。
面对越南的一再挑衅,我们自然不能任人宰割,于是迅速组成了军队,奔赴边境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往前线的战士们这次不仅仅要给越南一个教训,也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不是好欺负的!
这场战役并不好打,由于气候原因,当地气候炎热、地形复杂,为了保障我们的优势,必须要赶在雨季到来之前结束战争,否则就有可能失去优势。
当时的国家领导邓公采取了“快打快走”的战略,他们希望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里结束战争,避免战线太长,把自己的势力削弱。
图丨邓公
中国和越南相比,二者的实力悬殊太大。
参加战争时,中国累计参加了20万士兵,投入了重型坦克和装甲车数百辆,还带去了大量的先进武器;反观越南,当时口口声声说要帮助自己的苏联却退缩了,导致了越南军队在战场上十分被动。
这场战役中,越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矿业和军事设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社会经济陷入了困境,政府的公信力也极度下降,此战之后的越南就再也无法恢复过去的辉煌了。
战争结束后,中国和越南走向了两个方向,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道路,开始走上了腾飞的道路,国际地位也不断攀升;越南则因为战争损坏一蹶不振,彻底沦落为贫困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一。
中越战争背后的国家—苏联要分析中越战争,自然离不开背后的第三个国家苏联。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苏联和美国分别组建了不同的社会阵营,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争霸过程,当时的苏联实力确实称得上和美国并驾齐驱,为了进一步增加自己的阵营,美国和苏联都开始出现在不同国家,剑拔弩张、针锋相对。
当时的中国和苏联关系相对紧张,反而在1971年实现了尼克松访华,这对于苏联而言恰恰是自己阵营的威胁,所以,苏联必须想办法拉拢越南,这也就有了后来的苏越两国签署的同盟条约。
1978年11月,越南和苏联签署了条约,明确规定越南将会租借金兰湾、岘港等军事基地给苏联,换取的是苏联对自己的援助和“保护”。
这个条约签署的目的十分明确,苏联为了阻止中国的发展,越南则是为了有个“后台”支持自己,免得会被北方邻居中国“打”。
但是,二个国家很明显都打错了如意算盘,一方面,苏联当时的重点都在东欧,他们不会抽出所有的实力放在东南亚,更不会真心“保护”越南这个不起眼的国家,另一方面,自从千年前建立了政府之后,越南就一直想和我国抗衡,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无稽之谈。
战争开始后,苏联自称在越南战场上布局了百万大军,但是真的到了战场,才发现这所谓的“百万大军”根本不能马上投入战斗,必须要在一段时间动员和补充后才能用于作战。
同时,苏联许诺给越南的装备需要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输,铁路运输的速度和时效性众所周知,恐怕等半年设备都到了,黄花菜都凉了。
等到中国军队真的痛打到了越南人头上,苏联那边却装聋作哑起来。黎笋集团拼命向苏联呼救,指着三个月前刚刚签订的条约要求苏联出兵,但是当时的苏联方一直只有“我们再考虑考虑”几个字的回复。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苏联给越南人摆了一道!
图丨对公
中国军队的作战策略“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作为当时的中国领导人的邓小平同志甚至苏联的做派,他知道苏联绝对不会为了越南就和中国大动干戈,在这样的前提下,邓小平同志做了战术部署。
一是,邓小平同志彻底放权给战时军官,彻底把管理和权限都交给了许世友将军,给了他充足的应对作战权力,这样就能在最快时间内完成战略部署,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二是,拦住苏联,坚决不能让苏联加入其中,为此,邓小平同志特意调集50余万精锐解放军战士削弱对苏联的防御,这其中就有鼎鼎大名的王牌军如38军、27军等,为越南战场上的将士们做好了全部防御工作。
对于战场上的战士,则多数都是从地方军区调来的战士,临时组成部队对抗实力不足的越南军队,这也是邓小平同志的战略部署高明之处,所谓好刀用在刃上,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采取了“快战快走”策略,毕竟我们对越南的环境比较陌生,倘若战线拉得太长、时间太久只怕会对我们不利,同时也能避免苏联的攻击。
正是邓小平同志的部署完美预测了整个战争走势,最后成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图丨黎笋
不追击,或许是越南唯一的出路“看着撤退的中国军队,我们本想追击,但是却接到黎笋命令。”
根据越南少将阮德辉的回忆,这场战役让越南人很不理解,为什么在形势大好时,他们的领袖黎笋选择了“放虎归山”?战争结束后,大家发现当初越南居然“放了水”?
原来,当初为了躲过雨季,中方军队曾经迅速撤退,不仅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也减轻了后勤的压力。
但是,面对对方的撤退,越南一方却认为这下是自己反攻的机会来了,他们很快就调动了大量的军队力量,还准备了充足的武器设备,试图阻止中国军队的撤退,并对我们实施追击。
就在越南军方准备就绪,越共领导人黎笋的一纸“不准追击中国军队”的命令却让他们的计划落了空。即便很不理解,但是最后的越南军队还是放弃了追击,之后中国军队卷土重来,彻底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那么,越共领导人黎笋为什么要下达这个命令呢?
我们看待任何一个国际事件都不能单纯评价,这件事情背后很有可能是影响到几个国家的复杂关系。
换句话说,黎笋之所以下达这个命令,其实根本不是他自己的选择,而是在衡量了复杂情况下,只有这一条路才能挽回自己的损失。
领导层的决策,关于国家命运的博弈战回顾黎笋的“不追击”决策,不得不说,此人也是有一定见识的领导人。
当我国军队大面积撤退时,黎笋看出中国并不是害怕了,而是保存实力,倘若越南军队真的追击,他们就一定会胜利吗?恐怕这一点连黎笋都不敢保证,那么,也就没必要做无谓的牺牲了。
此外,黎笋一直都坚持和平解决两国之间的矛盾,他一直都主张希望通过谈话的方式来解决争端问题,正是黎笋和平解决问题的态度影响了我方的军事决策。
看着撤退的中国军队,或许黎笋也曾经经历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追击,很有可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即便是追击中方,他们真的能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吗?
当时的中国已经建国二十年,国内的军事、工业实力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的军队能力是不是越南能够抗衡的呢?
战争刚一个月,当时的越南就已经千疮百孔,国内的各项设施和建设被损坏不少,如果继续打下去,恐怕会给本国的发展更不利。
另外,苏联口口声声说要帮助自己,结果迟迟不肯发兵。转头却去了欧洲战场,苏联的态度表明了一切,他们对于越南的协助或许只是口头说说而已。
此外,中国是自己的邻国,一旦闹得很不愉快,接下来两国之间的关系必然难以缓和,这种局面持续下去真的会对越南有好处吗?中国的实力不可估量,继续下去不是拿着越南上下豪赌吗?
种种思索考虑下,黎笋做出了决定,他当即就命令下属不准追击中国军队,黎笋的这一决定显示了黎笋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在那个动荡的时期,黎笋能够超越一时的胜利和利益,为了更长久的未来发展考虑,确实是一位值得敬重的领导人。
随着战争的结束,越南和中国都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局面,我国在此之后迎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彻底将中国送上了一条腾飞的道路上,仅仅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就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国家。
同样,越南也开始重新发展,他们一改战争时期的阴霾,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所以同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国和越南不约而同走上了发展合作道路,在彼此的合作下,双方都迎来了各自的繁荣时期。
事实证明,国家于国家之间的关系需要一定的平衡点,也需要一个英明的领导人的带领,当今时代早已不是“枪子第一”的热武器时代,集中全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才是世界国家和民族的主题。
倘若当年黎笋没有下那一份“不准追击”的命令,那么中国和越南,社会环境该是怎样呢?显然,两国国家将会持续战斗,直到两败俱伤,国内人民流离失所,最后彻底丧失了国际地位,最后不断消失在世界民族之林,最后成为发达国家的掠夺对象。
所以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给我们两点警示,首先就是我们一定要爱好和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路线,长时间的历史都能证明只有和平才能发展。
“一战”和“二战”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战争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一年的战争将会让整个国家倒退十几年!更不用说在战争中牺牲的百姓和士兵了,生命一旦失去,将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
其外,我们也要感谢一个优秀领导人的决策,无论是面对国际事务还是国内事务,不能一叶障目,只有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就像越南战争中的黎笋,正是他的眼界才能避免了整个战场的持续,减少了损失和伤亡。
我们的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不仅有着智慧的用兵之道,还深谙发展之道,带领全国改革,迎来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发展,他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一代伟人!
过往的历史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和平来之不易,战争背后必然是流血和牺牲。所以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一定要牢记:国与国之间要摒弃冲突和对抗,携手共同努力才能找到共赢之道,才是符合世界人民发展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