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价格战的寒气,终于蔓延到了广州车展

电车通说 2024-11-16 11:42:42

与雷军在小米展台、余承东在鸿蒙智行展区的流量相比,今年广州车展的供应商展台显得有些冷清。博世、商汤、大疆等,这些此前在车展出尽风头的供应链大佬们,纷纷缺席广州车展。

图源:电车通摄制

现场有工作人员私底下告诉电车通:缺席的原因,可能是价格战导致极致的成本压缩,让汽车供应商处境艰难——从巨头到中小型供应商无一幸免。

甚至,这样的供应商灾难已经蔓延到汽车媒体产业。电车通认识的一位曾经的汽车自媒体头部博主表态,今年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广州车展,他这一次要去跟车展Say goodbye,至于为什么,是因为现在账号的商单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许多车企邀请活动,顶多只给“车马费”,连员工都养不活。

一叶落而知秋。

眼下汽车价格战依旧在持续,车企们试图通过价格战刺激消费,保住汽车的整体销量,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供应商也被推向了悬崖边缘。

供应商正在缺席车展

2023年的上海车展,是供应商们的最后一次狂欢,上到汽车芯片,下到挡风玻璃,数十家汽车产业供应商强势入侵整车馆,成为了车展上除新车外的另一波势力。

其中,宁德时代连开两场发布会,向外界展示前沿技术与最新进展;百度在其智能汽车业务发布会上推出了全新升级的驾舱图产品矩阵;腾讯则召开了“2023 TIME DAY·腾讯智慧出行技术开放日”,全面展示了“车云一体”技术。

在未来出行领域,黑芝麻、西井、四维图新等企业也来到了展会现场,同时,新能源板块中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等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制造企业纷纷亮相,展示了电池、电驱、电控等最新技术和产品。

百家争鸣,好不热闹。然而仅仅过了一年,这些曾经在车展上制造“大新闻”的供应商,纷纷逃离了车展,仅剩宁德时代还有专属的展台,麒麟电池和逍遥超级增·混电池面对没有对手的舞台,也稍显寂寞。

图源:电车通摄制

其实不止是广州车展,在两个月前举办的成都车展上,也很难看到供应商们的身影。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是中国汽车市场内卷下的广州车展与成都车展,已经慢慢从“重展示”,变成了“重销售”。不少品牌在发布会结束后,就迅速转向了销售模式,销售人员直接上台卖车并开直播带货。二是汽车价格战的蝴蝶效应。

先说第一个原因,在广州车展首日,也就是媒体日中,除了媒体外,最多的是一众拿着手机直播的网红们,只不过她们其中很多人的职能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往年可能还有一些带有自媒体属性的来现场拍摄新车,做些产品亮点宣传,但今年大多数都是直播卖车了,而且这些网红里面,本身就有许多4S店的销售人员。

对车企来说,卖车成了重中之重,因此车展也从To B转向To C,而供应商们的客户主要是车企们,既然如此,减少车展参展次数也合情合理。

车企血战正酣,供应链很受伤

第2个原因,其实很简单,在汽车价格战的影响下,这两年供应商们的日子普遍都不好过,车展上开发布会,营销宣传,邀请媒体老师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能省则省。

别看宁德时代们这些头部玩家叱咤风云,其实除了头部玩家外,其他供应商们的利润都在压缩。

今年以来,博世、采埃孚、法雷奥、博泽等汽车零部件巨头,接连宣布了裁员计划。一位博世中国的员工称,在新能源转型之下,尽管是博世,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图源:电车通摄制

据统计,今年1月至8月,价格战导致新车市场整体零售累计损失1380亿元。车企们以价换量,整个产业链也感受到了压力。

供应商们也迎来一轮行业洗牌。供应链里头部企业,话语权更大,应对市场价格竞争的能力也更强。不过中腰部以下的供应商,在车企不断压低供应商的供货价格,拉长货款付款周期的环境下,经营压力加大,一些供应商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德国咨询公司Falkensteg公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共有20家年收入超过 1000万欧元的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这个数字足以说明供应商们的处境。

按理来说,汽车保有量的上升,势必也会带上供应链一起上升,然而事实是,随着汽车价格战的爆发,供应商总体的量是上去了,但单价都下探得很严重。报价的时候只能亏着接项目,不然就被别人抢了。

以芯片为例,国产ESP芯片的价格已经降至10元一颗,迫使海外的芯片公司加入价格战,其中美国德州仪器的ESP芯片下降到12元一颗,而这颗芯片在2021年的价格还是1500元,你没看错,整整下降了99%;德州仪器的TPS51200DRCR芯片,也从70元降至1元。

另一方面,自产自足也成为了不少大集团的主要方向。像比亚迪、吉利等大厂,本身拥有足够强大的智能汽车供应链,当中不少技术还处于领先水准,比如吉利自研的中国首款车规级7nm智能座舱芯片龙鹰一号,综合算力是主流车规芯片高通8155的两倍;比亚迪宣布自研、自产算力达到1000TOPS和2000TOPS的舱驾一体芯片。

车企自产自足,不仅不用担心被供应商“卡脖子”,还增加了与供应商谈判的筹码。通过这些议价能力,车企要求供应商大幅降低零部件价格,甚至压到成本线以内,这在行业已经不再是新鲜事。

也就是说,汽车的价格战直接把供应商们拉上了同一条船,摆在供应商面前的只有2条路,要么压缩利润,要么压缩成本,然而不管是哪条路,“生存”都已成为供应商的关键词,供应商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海外,供应商“奶与蜜”的应许之地?

广州车展上,位于19.1展馆的汽车供应商们,正在举行名为“汽车配件用品跨境出海”的系列活动。中国汽车出海,正在从「产品出海」过渡到「供应链出海」。海外市场,或许将成为供应商们裂缝中的阳光。

图源:电车通摄制

以越南首个自主汽车品牌Vinfast为例,目前VinFast在电动汽车的制造方面高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国轩高科、飞龙股份、行易道、珠海英博尔等中国企业都是其供应商或合作伙伴。

Vinfast与中国电车零部件企业的合作,也传达着另一个重要信息,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在海外的竞争力,比大家想象的还要强。

据相关媒体报道,过去三四年中,国产供应商占据了国内市场近七成的订单量,只有三成订单留给曾经的国外供应商们。随着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变速箱被智能电动车时代的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所取代,成为新的关键零部件,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

虽然在国内车展上,供应商们被卷怕了,但是在国外,依靠强大的竞争力,他们正掀起新一波的行业洗牌。

特别是在去年的慕尼黑车展上,中国参展厂商数量相比往年多了一倍,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地平线、禾赛科技等供应商都纷纷参展。在德国媒体的统计中,有41%的慕尼黑车展参展商总部位于中国。

如今,经过一番改革和转型,国内零部件企业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一些企业也成为了行业的领军者。例如,中信戴卡作为全球最大的铝轮毂制造商,福耀玻璃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玻璃企业,延锋内饰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内饰供应商,以及玲珑轮胎作为出口到全球的知名轮胎制造商,也都成为了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中国汽车“走出去”,不仅仅指的是整车,汽车供应链出海,应该与整车出海形成两条相辅相成的路径。前者在出口整车产品的同时,需要后者的支持实现全球扩张;后者在全球市场服务国际车企的同时,也将出海的中国车企助一把力。

对供应商而言,与其纠结国内市场的得与失,不如放手一博,在全球范围瓜分更大的蛋糕,与比亚迪一样,成为海外玩家的搅局者。

写在最后

相比车展上的新车,供应商的展馆一般都是热度最低的,但当我们在感受车展带来的新车时,别忘了背后的供应商们,是他们在推动着中国汽车技术的进步,广州车展持续时间到11月24日,大家有空的话,不妨抽点时间,去看看供应商们,了解一下这群幕后玩家。

封面图源:电车通摄制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