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万千学子及后人的彰扬光大而熠熠生辉,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广收门徒,有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2000多年里,弟子再收弟子,接续传播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子孙则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继承、发展和弘扬他的思想,孔氏家族逐步成为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都较高的名门望族,被尊称为“天下第一家”。史载,十一代孙孔安国及子孙研究《古文尚书》一直延续到汉末,十四代孙孔立“以诗书教于阙里,弟子数百人”,十九代孙孔宙做官也不忘收徒,门生42人、弟子10人来自近20个郡国。与大荔而言,汉章帝元和二年(85),皇帝亲临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看到孔氏二十岁以上的63名男子人才济济,欣然任命十九代孙孔僖为车骑郎中随驾,当年冬季就因表现优异而授任临晋(今大荔)县令。临晋原为西戎聚居之地,民风彪悍略逊文明,孔僖在任三年以教化子民为己任,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民风世像焕然一新,黎民百姓甚是感念。想起上任时崔骃所做的不测预言,孔僖坦然一笑,“学习不为个人而为了天下人,当官不应选择什么样的官才做,凶吉在于自身,难道是由占卜决定的吗?”他深深爱上了脚下这片热土,遗言就地安葬不必归鲁。两个儿子孔长彦、孔季彦谨遵父命,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令等人多次规劝就是不听,他们说“今载柩而归则违父令,舍墓而去心所不忍”。因此慨然留守坟墓,兄弟相传承继家学,门徒达到数百人,培养东府乃至秦晋豫金三角乡贤名士众多。
孔僖,字仲和,少有才华,当年汉章帝刘炟驾临孔府命人讲《论语》,孔僖代表家族致谢道:贤明的圣主没有不尊师重道的,现在皇上作为天子亲自到我家来,这是崇敬致礼老师,使圣德增辉。一句“尊师重道”说到了皇帝心上,龙颜大悦,笑称“不是圣人的子孙哪里说得出这样好的话啊!”历史上的孔僖可谓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汉明帝当政时,一天孔僖和好友崔骃谈古论今,说起了汉武帝刚登基时也曾立志做一个好皇帝,可后来肆意放纵忘记了初心。不料这话被隔壁居心不良的梁郁听去,报告皇帝“孔僖、崔骃诽谤先帝,借古讽今。”消息一出,好多人让孔僖否认这件事,就说是梁郁公报私仇。孔僖听后断然拒绝,“为人当心口如一,我既然说了就该承认。”于是孔僖上书皇帝“从谏如流”,既承认了议论之事,又言明自己并无诽谤之意,劝皇帝广开言路。皇帝看了奏章以后敬重孔氏子弟仁者无畏的坦荡,不仅没有追究,还任命孔僖为兰台令史(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档案馆馆长)。孔僖深得圣人思想精髓,严格以儒家伦理和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尤其对“守诚信”之道谙熟于心。他主张“忠信”为本,儿女侍奉父母不周就不会为朋友所信任,朋友之间不讲诚信就不会为众人所信任,断言“人如果不讲诚信,那就无药可救了!”诚信、是天道,守诚信、是人道,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普遍的影响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大荔这片广袤美丽的土地上,不但有着富饶的物产,勤劳淳朴的人民,较为发达的现代工业、农业、商业,还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坚信有影响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做根基,同州大地波澜壮阔、辉煌灿烂的明天定会早日到来。
作者简介:王小民,大荔羌白人,1971年生。陕西省地情专家库专家,陕西省作协会员,渭南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渭南市作协理事,渭南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出版有《风情同州》《大美大荔》《小民看大荔》《沃土情思》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