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被关了3年后出狱。漫画家丰子恺出于同情,为他提供了工作。未料,周作人不领情,还批评道:“丰子恺的画,油滑肤浅!丰子恺的翻译,不能出版!” 周作人似乎从未能挣脱哥哥的阴影,直至他去世时,依旧是“鲁迅的弟弟”这一标签。虽然他活到了82岁,但其晚年的生活却颇为不堪。 周作人的一生并非从一开始就充满阴影。出生在浙江绍兴的周家,家境曾经显赫,周作人作为家中的二儿子,生活起初是无忧无虑的。家庭的变故从他年幼时便开始了。周作人的祖父因考试舞弊被清朝政府判处死刑,父亲为了保住祖父的性命,倾尽家产。这一系列的变故使得周家的经济状况开始下滑,家族的荣光逐渐消失,鲁迅早早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 尽管家境贫困,鲁迅依然全力支持周作人,包括为他安排留学的机会。周作人赴日本留学,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鲁迅不仅安排了周作人的学习,还聘请了羽太信子为家务管家。 羽太信子不仅处理了周家的一切事务,还以其细致周到的性格和为人处事的得体,慢慢引起了周作人的注意。两人日久生情,最终在1909年结为夫妻。 这段婚姻成为周作人和鲁迅兄弟关系破裂的导火索。鲁迅对这段跨国婚姻有着深刻的顾虑,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跨国婚姻在中国社会中并不被广泛接受。更何况,羽太信子原本是下女出身,在日常生活中,她的奢侈挥霍行为,也让鲁迅越来越不满。由于羽太信子一手掌控家中的财政,鲁迅发现她不仅挥霍无度,甚至让家庭陷入了困境。鲁迅对弟弟和弟媳的生活方式提出批评时,周作人未予理会,这种不作为最终导致了两兄弟的关系日渐疏远。 然而,更为严重的是周作人在后来的历史背景下所作的选择。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北京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中。 周作人原本有机会离开北京,但他选择留下,最终成为汪伪政府的成员。早期他曾拒绝过与伪政府的合作,但在一次刺杀未遂后,周作人为了自保,接受了汪伪政府的邀请,担任了文学院院长及其他职务。 在汪伪政府的庇护下,周作人写作大量美化汉奸政权的文章,宣扬中日亲善。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周作人走上了汉奸的道路。 日本战败后,周作人也没能逃脱应有的惩罚。他被抓捕并判刑,失去了名誉和自由。在监禁中,他依旧为自己的选择辩解,称自己是为生活所迫,始终无法承认自己当过汉奸。直至解放后,他依旧试图为自己争取宽恕,但社会对他的态度早已改变,许多人因其曾在侵略者的政府工作而对他避之不及。 1949年的初春,周作人在狱中度过了三年的岁月后,终于获得假释出狱。然而,出狱后的周作人却发现,生活的困境正等待着他。战乱的洗礼,家道的中落,让他不得不为生计发愁。周作人需要赚钱养家,但是一个文人,一个刚出狱的文人,能做些什么呢? 茶余饭后,周作人翻看着狱中写下的《儿童杂事诗》,灵光一现。他想,何不将这些诗发表出来,赚取些许稿费呢?于是,他以"东郭生"的笔名,开始在报纸上连载这些诗作。这些写在饼干盒子上的打油诗,记录了儿时的点点滴滴,有清明节上坟的情景,有孩童在书房嬉闹的欢声笑语,也有江南傍晚家居吃饭的温馨。虽然周作人身陷囹圄,笔下的童谣却俏皮谐趣,没有一丝愁绪。 然而,事与愿违,连载的反响平平,《儿童杂事诗》的出版似乎遥遥无期。周作人的处境,让友人丰子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丰子恺是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他的漫画以天真趣味著称,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编辑找到丰子恺,想请他为周作人的诗配插图,以提高书的销量。 丰子恺二话没说,欣然接受了这个请求。在他看来,周作人虽然犯过错,但眼下生活困顿,自己理应伸出援手。于是,丰子恺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创作。他仔细揣摩周作人的每一首诗,试图用画笔捕捉诗中的童趣。在绘制插图的过程中,丰子恺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些在田野奔跑、在溪边嬉戏的日子,让他的画笔平添了几分温情脉脉。 功夫不负有心人,丰子恺为《儿童杂事诗》配了69幅插图,几乎与诗作的数量相当。有了丰子恺的加持,这本诗集仿佛重获新生,销量在短时间内大幅攀升,周作人的经济压力也随之缓解。丰子恺的善举,让这位落魄文人看到了人间的温情。 然而,好景不长。当周作人拿到书稿时,他却对丰子恺的插画颇有微词。在他看来,丰子恺的画风"浮滑肤浅",与自己诗作的内涵不符。周作人对友人的帮助并不领情,反倒发表了一通"恶评",言辞中尽是对丰子恺的不满。这位京派文人眼中,海派画风的丰子恺,实在是难以企及自己诗作的艺术高度。 周作人的"恶评",着实让人惊讶。在他困顿潦倒之时,是丰子恺的慷慨解囊,让他的诗集得以面世。而周作人非但不感恩图报,反而对恩人评头论足,未免有失文人风度。但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周作人之所以不满,或许只是艺术追求的差异使然。
1949年,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被关了3年后出狱。漫画家丰子恺出于同情,为他提供了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2-14 12:37:10
0
阅读:308
S
忘恩负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