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被后世评价与诸葛先生齐名的刘伯温。此人虽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人,但是他对于朱元璋登基也是发挥出巨大作用的。
值得一说的是,因为刘伯温的聪明,在面对朱元璋的忌惮时他依旧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即使是这样刘伯温依旧所被朱元璋忌惮最后不明不白地死去。
一、辅君安天下可以说刘伯温的前半生也是很坎坷的,在他壮年的时候由于局势的影响导致根本就没有刘伯温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在他年过半百的时候才遇到一生的明主——朱元璋。
此时的朱元璋才刚刚起事并且还没有称王,可以说刘伯温是在朱元璋势微之际就跟随他在一起的。最初是朱元璋将刘伯温请到了应天,并让他担任自己的军师。当然刘伯温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在那之后就开始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
在这不得不说的是最初朱元璋也是有一些犹豫的,因为当前各方势力兴起,自己并不算是最强的一方也不是地理位置最好的。所以要不要称王是此时朱元璋所困惑的问题。可以看出此时的朱元璋的野心还没有怎么大,其实朱元璋的野心增加也取决于刘伯温的到来。
此时的朱元璋只是韩林儿麾下的一员大将而已,但是此时的陈友谅、张士诚等人都纷纷占据了自己的一块领地从而自己称王。
这边刘伯温到来之后当即就给朱元璋吃了安心丸,刘伯温表示朱元璋的身上有龙气,简单来说就是朱元璋是天定的龙子。有了刘伯温的话后朱元璋当即就有了底气,不久后就正式称王了。
可以说朱元璋能够有今后的功绩这一切都是离不开刘伯温的,要是说在朱元璋的内心没有想要称王的野心谁都不会相信,他只是缺少像刘伯温这样推他一把的人。
在那之后朱元璋就更加地信任刘伯温了,之后的战争中他总是会将刘伯温带上。决定朱元璋未来走向的一仗就是“潘阳湖之战”值得一说的是当初正是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战胜陈友谅的,从而为大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之后又帮助朱元璋制定了灭元计划,使得朱元璋清除了一切障碍顺利地登基称帝。当然在登基后的朱元璋也没有辜负刘伯温给他封侯。不过相信大家也能够看出刘伯温的功劳很大,即使是册封也不应该区区一个侯,最起码他也应该与李善长平起平坐。
在这就能看出朱元璋已经开始忌惮刘伯温,朱元璋有意地打压刘伯温所以故意不给他高位。
二、聪明过人后人总是将朱元璋与刘伯温和刘邦与张良相提并论,其实两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首先刘邦不会像朱元璋一样对于功臣大肆屠杀,其次就是张良知道激流勇退。
毕竟既然是谋臣作用就是帮助君主谋事,在事成后君主也就不需要你了。从朱元璋的身上也可以看出他也是这样想的,在大明建立后,只有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朱元璋才会找刘伯温询问,若是没有事的时候朱元璋从不会找刘伯温。
对于封建王朝的皇帝们来说一个忠心聪明的人和一个愚笨忠心的人他会选择哪一个,可以说没有人会选择聪明人。对于他们来说太过于聪明的人用去了会让他们不安心。
可以说造成刘伯温悲剧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太过于聪明了。众所周知朱元璋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放牛娃,即使是之后登上帝位后,也不能改变他的出身。刘伯温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发这位帝王的自卑心。
曹操为什么不喜欢世家,就是因为他被世家欺辱过,每当提起世家的时候总是会让他想起那一段时光。刘伯温的聪明给朱元璋带来的正是危机感,尤其是之后的一件事。
在朱元璋登基后疑心开始日渐加深,即使是对当年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将领们也不由地怀疑。
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李善长。此时的李善长担任丞相,朱元璋就想着将他从丞相的位置上拉下。
但之后找谁担任丞相朱元璋有一些犹豫,于是他找到了刘伯温询问。此时朱元璋给刘伯温说了三个人的名字,这三人都是朱元璋当下想要重用的人。
刘伯温不是不知道,但是他依旧对朱元璋的人选提出了反对意见。无论是杨宪还是汪广洋又或者是胡惟庸刘伯温都是说他不适合当丞相。
听到这朱元璋也不由地有一些恼火了,还记得前文说的这三人是朱元璋想要重用的就是表明在朱元璋内心他们是可以担任的,刘伯温此举让朱元璋很是不快。
于是乎朱元璋就表示,既然你说他们不行,那你自己来当这个丞相呗。察觉到朱元璋的情绪后刘伯温当即就表示自己也不合适让朱元璋另寻他人吧。
当然这一次刘伯温的举动也在朱元璋心中埋下了不满的根,同时还有一些忌惮,因为自己都没有看出几人有问题但刘伯温却能够看出。
三、党派之争刘伯温的聪慧是人尽皆知的,因此被朱元璋所忌惮也是难免的,但其实这还不足以造成刘伯温不得善终的悲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和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的党派之争。
可以说两方的党派之争是朱元璋所希望看到的毕竟若是下面的大臣都扭成一股绳,是不利于上位者的统治的。
最初的时候因为外部的战争还没有安定下来,所以朝中的党派之争还不是很激烈,随着将元朝赶出中原地带后,党派之争在此时就明显起来了。
在这值得一说的是,后世对于刘伯温为官的评价都是很高的,说他为官清廉、性情刚毅、嫉恶如仇。正是因为他性格直、宁折不弯导致在朝中很容易得罪人。
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好官,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得罪太多人都不是一件好事。不过若是要皇帝的庇佑也是可以的。遗憾的是此时的朱元璋在心中早就不能全心全意地相信刘伯温了并且还对他起了戒备心。
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很快就对刘伯温出手了,将他赶回了老家。不久后刘伯温又被朱元璋叫回。可以说若是朱元璋真的没有对刘伯温心存芥蒂的话就不会让他回家了。
遗憾的是刘伯温依旧为了心中的抱负重返朝堂,最后因为用了胡惟庸所带的医生,病情越来越重,但朱元璋听闻后却并没有过多的情绪,只是叮嘱刘伯温安心养病。相信以刘伯温的聪慧来看此时的他已经知道朱元璋容不下他了。
结语即使是为大明的江山做出如此大贡献的刘伯温依旧逃脱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造成刘伯温悲剧的原因有很多,当然最主要的就是朱元璋的猜忌心。对于大臣们来说恐惧的不是做错事,而是被帝王所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