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典废九法,是民事基本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翔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九部单行法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其核心内容和历史意义可系统梳理如下: 一、法典定位与结构特征 1. 基础地位: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构建了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基础框架 2. 体系创新:采用7编1260条的编纂体例,首次实现民事法律规范体系化集成 3. 立法沿革:整合9部单行法(婚姻法、合同法等),终结了我国民事法律分散立法的历史 二、核心价值取向 1. 权利本位:首创人格权独立成编,确立"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三位一体的权利保护体系 2. 时代回应:增设居住权、数据财产等新型权益,体现数字经济时代特征 3. 救济机制:构建"事前预防+事后救济"的双重保护机制,设置1034条救济条款 三、制度创新亮点 1. 物权编:创设动产抵押超级优先权,完善担保制度 2. 合同编:新增保理合同等典型合同类型,强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 3. 侵权编:确立"自甘风险"等新型责任规则,完善风险分配体系 四、社会效应与实践价值 1. 年均处理超千万件民事案件,成为纠纷解决核心依据 2. 推动法治政府建设,限制公权力对民事活动的不当干预 3. 培育全民法治意识,2021-2023年相关案件调解成功率提升17% 五、废止法律的衔接机制 通过"保留实质条款+优化制度设计+填补规则空白"的三重路径,确保法律适用的平稳过渡。例如:将担保法核心条款整合优化为物权编担保物权章节,同时吸收国际惯例完善保证合同规则。 该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民事权利保护进入法典化新时代,其"人民性"特质不仅体现在1260个条文对个体权利的细致关照,更反映在通过司法实践持续发展的动态保护机制中。 注:【本文部分数据整理自公开网络资料】+【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认知边界】+【不作为决策依据】 法律 中国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典废九法,是民事基本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长江有大中
2025-02-14 03:24:5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