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丧与安慰。
Deepseek的火爆,让所有以文字为生的人大受打击 。AI太强大了,一辈子的学识被AI一秒钟打败,舞文弄墨还有什么意思?文化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看到网上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历史系的研究生,第一次用 DeepSeek 查资料时,握着鼠标的手都在发抖。当时他在写明史课的作业, AI 一分钟就整理出了万历年间奏折的文体特征,还附上了十几种解读角度。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解析,他突然觉得图书馆里熬过的夜、抄满的笔记本都成了笑话。
一个中文系的女研究生也几近崩溃。她花半个月准备的《春》诗歌赏析,被 AI 一分钟拆解出八个理论框架,连穆旦+初恋时的手稿细节都扒得清清楚楚。那天她蹲在楼道里猛哭,说终于理解马车夫看见汽车时的心情。
读了三年《史记》, AI 却能把二十四史倒着给你讲成段子。对自己的怀疑和心情沮丧都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下面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些许安慰。
同样是历史研究中的AI应用。导师要求学生用 AI 辅助分析甲午海战史料,但AI生成的研究报告却并不理想。 AI 确实整理出了精准的时间线和舰船参数,却把邓世昌+的绝命书解读成“非理性决策案例”。当质问它是否考虑过家国情怀时, AI 坦陈:“我的数据库缺少对‘气节’的量化标准”。
看来,能为一封遗书流泪的,终究还是活生生的人。
文化人不是输给 AI ,而是输给只会背书不会思考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