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杨澜采访马未都:“你会把博物馆上交国家吗?”马未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绝对不会杨澜感到很诧异,而马未都的理由让人无法反驳。 马未都这个名字,在收藏界可是个响当当的存在。 从普通工人到知名收藏家,他凭借自己独特的眼光和对文物的热爱,一点点积累藏品,甚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这么多年来,很多人问他,甚至著名主持人杨澜也采访他:“你为什么不把这些藏品捐给国家?”他的回答很简单,文物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文化传承,而不是交出去就完事了。 他不是不愿意捐,而是对文物的去向存有疑虑。 很多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成千上万,可展出的空间有限,不少珍贵文物被锁在库房里,甚至因为管理问题损坏。 同时,为了维持运营,很多博物馆门票价格不低,普通老百姓想看一场展览都得掂量掂量。 文物如果无法被公众欣赏,那它的价值何在? 于是,他干脆自己建了博物馆,低票价甚至免费开放,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这些珍宝,而不是让它们变成少数人的“专属藏品”。 除了对管理方式的担忧,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文物流失海外。 这些年来,大量中国文物被拍卖到国外,成为外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美国古董商安思远曾高价求购他的藏品,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不让一件宝贝再流出国门。 但这不代表他完全反对国家对文物的管理,2010年,他宣布自己百年之后,所有藏品都会无偿捐给国家,只是希望能有更灵活、科学的管理方式,而不是简单地交给政府机构就算完成使命。 其实,不只是马未都,很多普通人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甚至更加棘手。 江苏的朱先生花 2 万块 从村民手里买下一座 200 年的古桥,想着好好保护,结果文物部门找上门,告诉他:“桥是文物,必须交出来。” 更离谱的是,他的钱也要不回来。 陕西的李磊,在工地上挖到了一把战国青铜剑,主动上交了。 结果呢?政府只给了他 500 块奖金和一张荣誉证书,可这种级别的青铜剑,市场上能值百万。 国家要求市民主动上交,可是回报却少得可怜,这谁能心甘情愿? 根据法律,传世文物可以收藏,但不能出口;地下、水下出土的文物,不管在哪里发现,一律归国家所有,发现者必须上交。 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现实往往比法律复杂得多。 如果一件文物是合法买来的,后来才被认定是文物,那购买者的权益怎么算? 如果国家要回文物,能不能退还购买者的费用? 发现者辛苦挖到文物,能不能给个合理的补偿,而不是象征性奖励? 更让人担忧的是,文物上交后,真的能被好好保护吗? 现实的情况让人不敢放心。 福建一座肉身佛像被盗,最后出现在欧洲展览;黑龙江的辽金遗址,立了保护牌子,转头就被推土机铲平。 尽管如此,专家们还是坚持认为,文物是国家的,私人不能独占,发现了就该上交。 他们给出的理由有两个,第一,私人持有文物,可能会导致文物流失海外;第二,个人难以妥善保护文物。 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可问题是,许多国家的做法,其实比中国更人性化。 比如美国:如果你在自己土地上发现文物,那就是你的!如果是在公共土地上发现,政府会跟你按比例分成,保证你不会吃亏。 再如法国、日本:文物发现者有“优先收藏权”,政府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要求上交,并且提供合理补偿。 相比之下,中国的做法就显得太过刻板,一旦文物被认定为国家文物,发现者必须无条件上交,否则就是违法。 归根结底,文物是国家的财富,但也是历史的见证,如何在国家监管和个人权益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未来需要真正思考的问题。 如果只是一味地“强制上交”,那文物只会越藏越深,甚至流入地下市场,真正的文化遗产也许会因此消失得更快。
一次,杨澜采访马未都:“你会把博物馆上交国家吗?”马未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绝对不会
白薇说社会
2025-02-13 18:42:58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