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大公报”号执飞焕发新时代活力         “望宇”——登月服

如波谈世界 2025-02-13 12:45:38

今日要闻:“大公报”号执飞 焕发新时代活力

          “望宇”——登月服命名 2030年前载人登月

1939年《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出席「大公報」號滑翔機的飛行活動

 

大公报号飞机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与香港航空携手打造的“大公报号”A330彩绘客机将于明日(14日)正式揭幕。它不仅是一架飞机,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象征香港与祖国的紧密联系,以及香港同胞的爱国情怀。

 

今年是 抗战胜利80周年 ,“大公报号”的设计灵感源自抗日战争时期,以同名滑翔机为原型,寓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架承载着香港梦想的飞机,在世界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将香港故事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公报》当年呼唤「航空救国」,募集资金购买「大公报」号滑翔机,并开设副刊《滑翔园地》,向公众普及滑翔知识。近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接受《大公报》专访表示,「大公报」号滑翔机升空,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是万众瞩目的。滑翔现在是一项体育运动,但在当时是高科技的象征,《大公报》作为中国媒体的中流砥柱和脊梁,积极发起和参与「航空救国」运动,极大鼓舞了抗日的士气,这种不屈的意志可与代表国运的精神力量结合起来。

 

如今,「大公报」号客机开始执飞,是对抗战历史和航空救国精神的致敬,亦是《大公报》媒体责任和坚守初心的延续,也让这一历史符号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大公报记者 孙志 

  1939年10月20日,成都隆重举行了「大公报」号滑翔机献机仪式暨飞行表演,见证《大公报》对中国航空事业所作的贡献。驾机表演的是中国滑翔第一人、时任滑翔训练班主任的韦超,「大公报」号滑翔机首次正式飞上蓝天!当年11月「大公报」号滑翔机运抵陪都重庆,在珊瑚坝机场举行飞行表演,盛况空前,万人欢跃看滑翔,整个山城沸腾了。在《大公报》热心倡导下,中国滑翔总会于1941年4月4日在重庆成立。此后,《大公报》副刊还开设《滑翔园地》,第一架国产的「大公报」号大型滑翔机问世并试飞成功,这些努力都提升了国人的航空知识。

 

  1939年「大公报」号飞天 全国欢腾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重庆遭遇了日军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重庆大轰炸,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制空权,没有一支强大的空军,没有绝对力量的展示,便无法肩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而《大公报》很早便意识到这一点。」王润泽教授如是说。

 

  其实,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的报道方针,开辟版面普及军事知识,到后来募集和接收救国飞机基金,购买「大公报」号滑翔机,宣传滑翔知识。王润泽教授认为,「这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大公报》对于战时思想和抗战国民准备的引领。」《大公报》深知此笔款项来之不易,不可随便处之,于是在1933年12月13日成立「保管委员会」。「所以,无论是从精神上、物质上,还是组织架构上,《大公报》都在引导进行全面周全的准备,鼓舞国人奋起抵抗,航空救国的理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六迁报馆 以行动展示坚韧精神

 

  王润泽强调,在全面抗战的大背景下,《大公报》和其他民间报纸所展现出不一样的顽强抵抗精神,决不在日寇铁蹄下出一天报,从天津到上海再到汉口,辗转到重庆,从香港到桂林,六迁其馆,不在日本人铁蹄占领下出报,发出一篇篇社评和战地独家报道,做抗战舆论的动员。「这是一种怎样无畏的民族精神!虽历尽艰辛,散尽资财,而一支秃笔,却始终在手不放。文人没有其他的力量,唯有秃笔一支,但这是最后的力量和底气,势与日寇做最后的撕拚与抵抗!这是《大公报》抗战的最强音!」

 

  王润泽引述《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的话,「我们要吃下砒霜,毒死老虎,以报国仇。天南地北,播迁流离的巡回办报,和日寇撕拚。」她高度肯定:「《大公报》不仅说到,而且做到!『大公报』号滑翔机升空就代表了大公报人抗战精神,最后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心。《大公报》和大公报人以行动和热血书写了报人抗战的坚韧。」

0 阅读:0
如波谈世界

如波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