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与曹家有何干系?“曹雪芹”是胡适胡考出来的子虚乌有之人,说《红楼梦》写的是江

绿野萍踪文化行 2025-02-13 10:46:16

红楼与曹家有何干系?“曹雪芹”是胡适胡考出来的子虚乌有之人,说《红楼梦》写的是江宁织造曹家事,更是子虚乌有之事。如果一定要说《石头记》写的是曹家事,那也没错,但此曹家绝不是江宁织造曹家,而是大明朱家。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朱元璋“出自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这段记载,就是《石头记》“曹家”的来历。 《史记·楚世家》记载,颛顼帝的重孙重黎、吴回,先后被帝喾封为祝融火正。重黎因讨伐共工而不仅尽诛共工氏,被帝喾斩于庚寅日。继而,吴回为第二代祝融。 “融,大明也”,大明国号就出自祝融,因此,朱元璋建大明之前,先称吴王,定国号“吴”,《明实录》中便记载了“吴元年”。洪武元年,朱元璋定“有天下”之国号为大明。 《石头记》之“无稽崖”,其实是“吴鸡鸭”的谐音,吴即吴回、大明吴王,鸡是“姬”的谐音,颛顼帝是姬姓高阳氏。鸭为“甲鸟”,喻凤阳,以及大明都城。“朱雀桥边野草花”,南京在朱雀火正之地,大明都城又建于燕雀湖上,故是“甲鸟”。夏金桂爱吃油炸鸡鸭焦骨头,寓意大明最终亡于火,是葫芦庙“炸供”,秦可卿“烈火烹油”所隐藏的朱明结局。 吴回的儿子陆终共有六子,第五子名叫曹安,曹安的后代就是“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的邾国先祖。邾国,又叫邾子国,是《西游记》中的朱紫国。邾子国又叫朱娄国,就是“朱楼”,朱楼即红楼,“红楼梦”写的就是邾国(朱国)之事。 封在邾国的是曹安的后代,曹安又叫晏安,晏、安中都有家女,《石头记》因而写的是“闺阁昭传”。昭,其中之一隐写的是大明昭宗,也就是南明最后一帝朱由榔。 邾国的先祖姓曹,这就是《石头记》中的“曹家”,曹雪芹的“曹”。曹氏邾国在春秋时以国为姓,去掉“邑”而姓朱,也就是说,朱姓是由曹姓化出的,四大名著的“花”说的就是大明这段家史。林黛玉解读李纹字谜“萤”,说:“萤可不是草化的”,这个字谜的谜底就是“花”。 雪,在《石头记》中又喻为灰,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甲戌夹批这句“又照看葫芦庙”。 这句曲词写的是雪景,却隐伏的是“油炸鸡鸭焦骨头”,寓意南明最后一帝朱由榔“回首相看已化灰”。 雪,又隐藏了《石头记》第一作者石涛的身世。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石涛的父亲因僭号洪武,被隆武帝朱聿键攻陷王城活捉。三岁的石涛在内官喝涛的保护下,从王城雪洞中逃生。大观园薛宝钗蘅芜苑就是“雪洞”,隐写的就是石涛逃生的历史。 雪,又是《石头记》第二作者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号雪个,其好友多称其为雪公,石涛则尊其为雪翁。 芹,是芹菜,书中又作“钦差”。芹菜有一个别名,叫做楚葵,也就谐音“楚魁”。吴回是邾国先祖,又是楚国先祖,陆终第六子芈姓乃楚国之祖,吴回死后葬在了衡州衡山,便是“楚魁”。 朱元璋自称吴王,乃是《石头记》中大明之楚魁,也就是“芹”。 南明最后一帝朱由榔出自大明桂王家,其父朱常瀛是万历之子,封在了衡州。因此,朱由榔便是《石头记》中又一个楚魁。 大明兴于“芹”,亡于“芹”,最后一“芹”在康熙元年四月二十五日这天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篦子坡金禅寺佛堂。此后,篦子坡改名逼死坡,葫芦庙在“狭窄”之仁清巷,逼死坡的“逼”就是狭窄的意思。 四月二十六日,吴三桂下令以柴薪之火焚化朱由榔。《石头记》中张真人说四月二十六日是遮天大王生日,葫芦庙大火蔽天,朱由榔就是“遮天大王”。 这一历史,非常准确地写在了第二十七回中:“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五日”。这天,“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杨妃就是被缢杀于马嵬坡佛堂。“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林黛玉也是杨妃。“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朱由榔“回首相看已化灰”,可谓死无葬身之地。 “曹雪芹”就是一部高度浓缩的大明通史,既交代了大明之兴,又隐写了大明之亡。其中,也隐藏了作者身世。 若是一定要讲《石头记》与江宁织造府有点关系,那不过是石涛与曹子清有过交集,书中也就上演了曹子清的《续琵琶》——这件事,记载于石涛晚年画作《对牛弹琴图》中。这幅图,石涛头戴黄冠,怀念其父朱亨嘉。石涛认为,朱亨嘉以洪武为年号称帝无不可。 黄冠,也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是赐陈氏太后冷香丸的黄冠,也就是颛顼之祖黄帝。陈氏太后吃下冷香丸,于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日子丑生下了朱元璋,此即“冷子兴”、“天香”。 石涛一世祖朱兴隆是朱元璋的大哥,大明仁祖嫡长子,当然有继承仁祖龙衣的资格。其三世祖朱守谦之藩时,马皇后赐其太子仪仗,既是太子,在南明藩王并起争夺皇统的末世,朱亨嘉以太子后裔身份称帝又有何不可呢? 朱亨嘉于弘光元年(1645年)八月初三称帝,这个日子是贾母的第二个生日……。 总而言之,《石头记》写的是大明朱家事,绝不是写的江宁织造府曹家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一个小小的织造府绝难担当如此历史之重。

0 阅读:3
绿野萍踪文化行

绿野萍踪文化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