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为观止!3天造一架歼-20,洛马总裁表示:中国歼20年产量几乎和F35持平!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泰克莱特在2023年财报会议上透露:"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歼-20年产量已接近140架,与我们的F-35生产线基本持平。"这一表态在简氏防务周刊最新发布的《全球战机生产报告》中得到印证:中国第五代战机年产能从2018年的24架跃升至2023年的120-150架,而美国F-35的年交付量稳定在148架左右。 支撑"三天一架"生产节奏的核心,是成飞创造的"三维脉动生产线"。不同于传统固定工位装配模式,该体系将总装流程分解为36个移动式工作站,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装配精度控制在0.02毫米内。航空工业成飞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其智能化率已达72%,较2016年提升45个百分点。对比洛马公司F-35生产线,虽然同样采用脉动技术,但受制于全球供应链(30%零部件来自国际供应商),实际生产节拍比成飞慢18%。 从供应链角度看,中国航空工业已实现95%以上零部件本土化。以钛合金大型锻件为例,中航重机研发的8万吨模锻压机,可一次性成型歼-20主承力框,将传统需要156个零件的组件整合为单一铸件。这种技术突破使得歼-20结构件数量比F-22减少40%,装配工时缩短60%。而美国F-35项目因土耳其被移出供应链体系,导致钛合金部件供应缺口持续到2025年。 但产能竞赛背后存在技术分野。F-35配备的AN/APG-81雷达拥有1676个T/R组件,而歼-20最新改进型雷达组件数增至2200个,不过在氮化镓材料应用上仍存在代差。北京理工大学2023年《航空电子进展》论文指出,中国机载相控阵雷达的模块化率已达85%,但单个T/R组件功耗比美国同类产品高12%。 这种生产奇迹的深层密码,藏在西飞集团"云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海量数据中——20万台联网设备、5000余个智能传感器实时优化生产流程。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所言:"当我们用3D打印技术将航空铝合金构件成型时间从3个月压缩到72小时时,这不仅是制造速度的量变,更是材料科学的质变。"
叹为观止!3天造一架歼-20,洛马总裁表示:中国歼20年产量几乎和F35持平!
百哥看世界
2025-02-13 00:14: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