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种"冰箱杀手"竟让年轻医生4天殒命?厨房里这些习惯要当心
香港玛嘉烈医院近日发生一起令人揪心的集体感染事件:三位医生相继出现发烧、血便等症状,其中一名年仅30岁的肿瘤科医生从发病到离世仅4天。 健闻登顶计划
这场悲剧的元凶,竟是藏在日常饮食中的"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这种被世卫组织点名的危险细菌,究竟如何杀人于无形?
4天夺命:从腹泻到器官衰竭的生死时速
2025年2月4日,这位平日身体健康的年轻医生突感腹痛,起初以为是普通肠胃炎。但短短48小时内,他的腹泻转为血便,体温飙升至39.5℃。
入院检查显示:他的血红蛋白骤降,血小板数量跌破安全线,肾脏功能急剧恶化。这是典型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表现。尽管医生全力抢救,他仍在发病第4天因多器官衰竭离世。
患者感染此细菌后,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甚至会出现出血性腹泻,也有些人会出现发烧和呕吐,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虽然大多数大肠杆菌菌株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某些菌株,如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则可引发严重感染,而且不论年龄大小,所有人均有可能受感染,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亦未必能幸免。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进食或饮用受污染的食物,例如生或未经煮熟的肉类、受污染的蔬果、未经消毒的奶类制品等。
此外,该病也可透过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接触被污染的水源、动物或其周围环境,也是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
感染该细菌后,潜伏期一般为3至8天。
对病人主要治疗方式为对症支持治疗。
如患者如出现严重腹泻,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特别要注意的就是,抗生素不应用于治疗此类感染,因为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增加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风险。
这种致命细菌的毒素就像"生物导弹",会精准攻击血管内皮细胞。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专家解释:"当毒素进入血液,会引发全身微血管血栓,导致红细胞被大量破坏,肾脏过滤系统崩溃,整个过程快得令人措手不及。"
你家冰箱可能藏着"定时炸弹"
这种致命菌的传播方式细思极恐:
生肉处理不当:案板上的生肉汁溅到凉拌菜上,就会导致感染。
冰箱交叉污染:熟食和生肉共用保鲜盒,也会导致感染。
追求鲜嫩口感:七分熟牛排、溏心蛋、生菜沙拉,这些都很危险。
看似干净的隐患:超市冷柜取出的预切水果,也有可能被污染。
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80%的感染此细菌源于食品处理失误。
2023年德国爆发的STEC疫情,源头竟是被牛粪污染的有机生菜。
更可怕的是,这种菌在4℃冷藏环境下仍能存活数月,普通清洗根本杀不死。
这些救命细节多数人不知道
1. 致命误区:
腹泻就吃抗生素!
感染此菌后,吃抗生素反而会刺激毒素释放。会增加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风险。所以感染此细菌以后是不能使用抗生素的。
用盐水冲洗生肉会形成污染水雾。
常温解冻食材会让细菌繁殖速度翻倍。
2. 厨房保命5招:
1、生熟刀具严格区分(建议用色标刀架)
2、肉类中心温度必须达75℃(备个食品温度计)
3、处理生食后肥皂洗手20秒(唱完两遍生日歌)
4、冰箱定期用酒精擦拭(特别是生鲜存放区)
5、高危人群避免生食(孕妇、幼儿、免疫力低下者)
3. 出现危险信号速就医:
1、腹泻带血或呈洗肉水样。
2、尿量突然减少。
3、皮肤出现瘀斑。
4、持续呕吐无法进食
现代饮食的隐形代价。
这次医院感染事件暴露出的深层问题值得警惕:预包装沙拉销量10年增长300%,半成品菜成为新宠,这些"便利"背后潜藏着微生物风险。
食品安全专家建议:
1、 网购冷鲜食品要检查冰袋是否融化。
2、自助餐厅慎选凉菜刺身。
3、烧烤时避免生熟混用夹子。
4、家用砧板每半年需更换
香港食环署已启动全城排查,初步怀疑与医院食堂供应的即食食品有关。
这起悲剧再次敲响警钟:在追求饮食便捷与口感的今天,我们与致命微生物的距离,可能只差一块没煮熟的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