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一只叫彼得的海豚在女研究员诱导下喊出“hello”。它被囚禁在全是水的

冰蓝聊国际 2025-02-12 19:15:22

1965年一只叫彼得的海豚在女研究员诱导下喊出“hello”。它被囚禁在全是水的房间,跟年轻的女研究员同吃同住,甚至产生了性冲动。可怜的彼得以为自己找到了跨越种族的伴侣,却最终落得一个沉水自杀的下场。如今的动物实验,又何尝不是下一个“彼得”? 1960年代,美苏正在太空领域较劲,谁都想压对方一头,而就在这个时候,美国神经学家约翰李利却提出了一个震惊的言论,他认为海豚有自己的语言。 美国NASA觉得这个课题很有意思,一旦人类能够解码海豚的语言,以后跟外太空生物的沟通还不是手到擒来? 于是他们资助了约翰李利。 约翰李利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人类学不会海豚语言,就让海豚学会人类的语言,从而实现有一天海豚告诉人类怎么解码他们的语言。 但是海豚的脑容量比人类还大,它就像一个青壮年的男性,又聪明又叛逆,不会轻易同意训练。 可研究员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肯定是接触的时间不够,于是他让一个女研究员24小时跟彼得吃住在一个注水的房子里。 这个房子对彼得来说闭塞、狭小,而且只有女研究员能陪伴它,孤独寂寞的彼得不可自拔地依赖上了女研究员,甚至在成年后对她产生了不该产生的冲动。 本来这是不对的,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成年的彼得应该拥有自己的伴侣,可是实验还没结束,彼得还没有按照人们要求的给出结果,于是它继续被迫跟女研究员全天待在一起,学习英文单词。 可经费是有限的,这场荒唐的闹剧最终还是引来了谢幕。 女研究员回归到生活中结婚生子,约翰李利继续挖掘新的课题寻找投资。 只有彼得,只有那个已经对女研究员死心塌地的彼得,被遗弃到了一个狭小封闭水质差的地方。 彼得很聪明,它有自己的情感,但它再聪明也想不通为什么以往跟女研究员的快乐生活变成了一场梦,没有人再亲切地抚摸它。 就算它再努力说好单词也没人再会陪伴它。 它产生了严重的分离焦虑,也许在它眼里是被女研究员抛弃了,也许它认为女研究员在它的世界里死了。 总之彼得丧失了活的兴趣,当某天兽医来投喂它的时候,发现它早就在水底一动不动——它淹死了自己。 而如今还是有一群人跟那时候的约翰李利一样,自以为是地球的霸主,每年捕杀了多少海豚鲸鱼? 而当他们做实验研究的时候,又是否真正考虑过这些动物们的感受和权益?他们是否意识到,每一次的实验,都可能是在重复彼得的悲剧? 我们总说,科学进步需要代价,但这个代价,是否一定要以牺牲其他生命的幸福和自由为代价? 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尊重生命,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毕竟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它同样也是无数其他生命的家园。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被善待。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肆意践踏其他生命的尊严和权利。 希望未来的科学研究,能够更加人性化,更加尊重生命。让科学的力量,成为保护生命、促进生命福祉的力量,而不是成为伤害生命、剥夺生命权利的工具。

0 阅读:689

评论列表

东曦

东曦

1
2025-02-13 15:51

可怜的小偏,就这自闭了![流鼻涕]

冰蓝聊国际

冰蓝聊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