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行业的人必须意识到一点,就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娱乐选项之丰富,今非昔比,电影不再是有限的几个娱乐选项之一,更不是什么娱乐回馈最高的项目(我个人觉得是远远不如游戏),所以现在早已不是“电影有的看就不错了,大家都不挑”那样的年代了,没有什么“不可替代性”。
娱乐选项丰富以后,就会造成一种“阈值”现象,即,我通过各方数据、点评、切片,了解某部电影质量超过一定水平,我想去看,则我就会去看;但若电影质量、口碑不好,那么我不想看,我就真的不去看了,因为我有其他无限多可以替代电影的娱乐活动可以选择,所以我根本不需要勉强自己去看烂片。
而搁以前,电影的票房有“保底”现象,就是因为电影一度可以说是“娱乐之王”,只要有片,总有无聊的人会去看。在“保底”机制下,质量差的电影仗着选择的有限性,就能蹭到一点它不配的票房。
总的来说,在当下娱乐活动选择丰富的新环境和新机制下,势必产生下列几个现象:
1️⃣ 大家看片存在一个阈值,低于阈值的片子就不看了,会把多出来的时间拿去享受其他娱乐活动
2️⃣ 于是,在电影票房市场中,票房朝好片集中,造成一种“赢者通吃”的现象,即好片看似赢得全部市场、烂片死得不能再死的现象
3️⃣ 大投入、低质量的做法,在以前电影不可替代的时期,也许能逼人来看从而仍然获得不错的收益,但现在只会暴雷,大亏特亏,票房远远敌不过片酬,所以现在影片质量的重要性更高了
有电影人感叹“哪吒2电影榨取了其他电影的票房”,其实就是仍然没有搞懂时代变化、科技发展带来了什么,仍然在以一种过去的电影稀缺式的“供不应求”的傲慢态度来面对娱乐活动无限丰富的当下,根本没有搞懂,哪吒不仅仅不榨取其他电影的票房,相反,恰恰证明市场的买方是有潜力的,只不过是你自己激发不出来罢了。
再说一遍:大家根本不差看电影的钱,但前提是你质量过关,是大家爱看的。电影不卖座的,多找找自己的问题,多反思,但不要无理取闹骂观众。不能只有在你卖不出的时候才反对哈耶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