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的过程中,濒临死亡的26秒、寂静太空中的敲门声、舷窗玻璃的裂纹……除了这些,对于为何不再登上太空,他本人也给出了回答。 航天员选拔的过程十分苛刻,杨利伟说第一名和最后一名之间的得分有时候只有零点几分的差距,所以每一个科目都至关重要。 在杨利伟第一次入选航天员的时候,他的付出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当时跟他一起参加选拔的有一半年龄都比他小,学历高的航天员也一抓一大把,最后为何是杨利伟率先飞入太空呢? 看看杨利伟在训练时的表现就知道了,杨利伟把所有需要学习的资料不仅记在了脑子里,对那些设备图、电路图的熟悉程度刻在了心里。 航天飞船的任何一个角落,杨利伟都能像本能一样说出它们的位置、构造和作用。在体能训练上,杨利伟也多次创造记录,当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但是在多项训练项目中的表现都是最好的。 航天员出征太空就是一次危险的战斗,航天局也顾及家人的想法,除了杨利伟要接受心理测试,他的妻子张玉梅也要经过专家的考核。 有人问张玉梅对杨利伟当航天员有什么看法,当时中国还没有人飞入太空,对载人航天飞行的未来只有预测和未知,对于航天员来说就是危险重重。 张玉梅痛快地回答道,这些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危险是杨利伟工作的一部分,只要杨利伟坚持下去,她就一直支持。 就这样杨利伟光荣地被选为第一位乘坐飞船飞入太空的中国宇航员,他是当时航天员选拔队伍的综合成绩第一名。 然而真正的航天飞行和模拟训练还是有差别的,在升空的过程中,杨利伟在训练时早已熟悉地负荷感和失重感没有让他紧张,但是意外出现的低频共振却让杨利伟体验到了死亡的威胁。 起飞阶段的低频共振是不寻常的,因此航天团队都对这种情况始料未及。杨利伟的五脏内腑都跟着火箭的振动一起振动,加上火箭升空的过程中几千克的负荷感受,杨利伟感受到了的极端的痛苦。 这就相当于一个人被一座山压着,同时又在搅拌机里旋转,短短26秒的时间,杨利伟却觉得漫长的像是过了好几天,他当时甚至都已经做好了自己要牺牲的准备。 杨利伟冒着生命危险给后来的航天员升空带来了宝贵的经验,之后专家研究为何杨利伟会经历低频共振,即使修不了载人火箭的设计工艺,此后的航天员再也不用经历这样的痛苦。 聂海胜三次乘坐航天飞船升入太空,他的飞行体验每次都很舒适,这都是多亏了杨利伟的经验总结。 可怕的低频共振是杨利伟航天考验的第一步,在太空的时候,杨利伟一个人也面临了很多不知名的恐惧。 太空里安静的没有声音,杨利伟却在寂静无人的情况下,听到了诡异的敲门声,这个敲击声没有规律,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都会随机出现。 杨利伟一边担心是飞船出现故障,一边又要担心自己是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而出现幻听。在前村不找后店的太空中,航天飞船和宇航员的状态就决定了生死。 杨利伟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顺利完成了任务,他镇定的操纵飞船完成预定的飞行,还将国旗通过镜头展示给了全世界关注的人。 神秘的太空敲门声一直困扰着杨利伟,然而他还承担着更重要的返航任务,需要全身心的注意力。 在杨利伟按照规定飞回地球的时候,惊险的一幕又出现了,飞船和大气层摩擦的高温,把飞船表面的保护层都烧掉了,右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杨利伟眼见裂纹越来越大,却不能离开自己的操作位置,他再一次体会到要光荣牺牲的感觉,飞船降落时产生强烈的振动,使得杨利伟的耳麦脱离位置,划伤了他的嘴角。 这次飞行可谓是九死一生,虽然他没有再次飞入太空,但是杨利伟一直在接受航天员训练,不过每次的航天任务都是不同的,即使是杨利伟,也要从头开始进行选拔。 杨利伟将自己的飞行经验毫无保留的帮助更多航天员训练,他说能让更多人飞入太空,比自己多飞几次更有意义。 参考资料:杨利伟为什么没有再上一次太空?本人回答来了2023-02-0114:20来源:新华社
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
老阿七说史
2025-02-11 12:51:42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