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惨败,红军从8万6锐减到3万,李德竟还要枪毙满头绷带的周子昆。毛主席:丢一个

蜀山史道 2025-02-11 00:10:31

湘江惨败,红军从8万6锐减到3万,李德竟还要枪毙满头绷带的周子昆。毛主席:丢一个团就要枪毙,那丢了整个中央苏区、造成5万红军死亡的统帅部该承担什么责任呢?李德:我一个外国人,不承担责任!   1934年11月至12月初,中央红军在湘江地区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这就是著名的湘江战役。然而这场战役的结果却是异常惨烈的,仅仅几天时间,红军就从8万6千人锐减至3万余人。   红军在湘江遭受如此重创,根本原因就在于李德、博古坚持错误的判断,强令部队冒险强渡。作为军事指挥员,他们不顾部队实际情况,不听曾在一线作战的将领意见,执意采取自己的作战方针。其结果就是造成了数万将士伤亡,中央革命根据地北部也完全丧失。这样惨痛的教训本应引起军委的反思,但李德、博古却仍然不思悔改。   此时的周子昆师长也身负重伤,他头部缠满绷带,双眼都被遮住。本该静养的他,却要接受李德的拷问。李德把湘江战役的失败全部归咎于周子昆,甚至要将他枪决。他歇斯底里地质问周师长为何敢一个人逃回来。   面对李德的无理指责,周子昆据理力争。他坦言自己虽然也曾经打胜仗、立战功,但从没打过像李德指挥的这种败仗。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再按照李德这样指挥下去,红军非覆没不可。   李德对周子昆的话恼羞成怒,当即下令枪毙,然而无人响应他的号令。就在双方僵持之时,毛泽东及时赶到,力挽狂澜。他反问李德,既然你说丢了一个团就要枪毙,那么丢了5万红军、丢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统帅部又该当何罪?   李德无言以对,却还倚仗自己是外国人的身份,声称不该由他负责。他的话立刻引起在场将士的公愤。然而毛泽东没有计较,而是态度坚决地对博古说,周子昆的事就交给自己处理。博古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得默许。   毛泽东和警卫员扶着周师长离开了。虽然暂时化解了这场风波,但毛泽东已经看清了李德、博古的为人。他们志大才疏,刚愎自用,在军事指挥上简直就是饭桶。而这一切,都是博古一手造成的。当初他一意孤行,非要请来李德这尊"太上皇",才酿成大错。

1933年,李德踏上了中国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作为苏联派遣的军事顾问,李德的使命非常明确——他将协助中国共产党,借助苏联的军事理论与战术,帮助红军在与国民党军队的激烈对抗中扭转局势。李德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外来的军事经验,也给中国革命的历史写下了一个特殊的篇章。作为共产国际派遣的“专家”,他无疑在红军的早期历史中占据了特殊地位。然而,他的到来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李德在刚到中国时获得了极高的信任。由于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年轻且缺乏军事经验,他对来自共产国际的指令极为尊重,几乎将李德的话视作命令。博古与李德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关系,两人几乎无话不谈,李德也很快通过博古的支持,掌握了中央红军的指挥权,成为了实际上的最高军事领导人。这位德国顾问自信满满,认为自己能够运用苏联的经验帮助中国红军获得胜利,然而他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中国的国情与苏联完全不同。

李德信奉的是苏联红军的“正规战”战术,这种战术基于集中的兵力、严密的战略布局和正面开战的理念。在他看来,红军只要按照这一模式与国民党军队对抗,就能够取得胜利。然而,李德并未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地理特点、战争环境和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巨大差距。中国的广阔地域和复杂的战局,并不适合像苏联一样的正规战。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结构也与苏联截然不同,红军所面临的敌人不仅是国民党军队,还有地方军阀的势力以及复杂的民众情绪。

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爆发时,李德决定采用“堡垒战”的战略,放弃了红军之前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试图将红军的兵力集中在固定的防线,正面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硬碰硬的较量。李德认为,这样可以削弱敌人的优势,争取最后的胜利。然而,这一策略在实践中遭遇了严重的失败。红军在正面战场上屡屡败北,中央苏区的形势逐渐恶化,红军的士气也因连番的失利而受到打击。

李德的军事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在他坚信的“正规战”框架下,红军逐渐丧失了灵活机动的优势。过于坚持苏联模式,忽略了中国复杂多变的现实,导致了红军在这段时间内的多次失败。 一个月后,中共中央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与会者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深刻检讨,毛泽东的军事主张得到充分肯定。遵义会议后,中央决定撤销博古、李德在军委的职务,毛泽东重新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从此,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冲破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成功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尽管后来的长征之路仍然艰难曲折,但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大无畏气概,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迎来革命的光明前景。

0 阅读:131

猜你喜欢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