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电影圈的老炮儿老刘抛出了一个问题:“为啥现在的爆款电影好多都是‘非科班’导演拍的呢?”老刘翻着票房榜单,笑着答道:“你不懂这其中的奥妙!知道《流浪地球》特效为啥那么炫吗?”说着,他展示了郭帆导演的朋友圈,“看,人家在用物理公式推演太空电梯,科班导演还在靠‘直觉’呢!”当前,中国电影正处于一个关键的交接期,即75年前出生的导演与75后导演之间的权力棒交接。无论是港台还是大陆,上世纪75年以前出生的导演们,不得不说,他们已经逐渐步入晚年。 以某位国际知名导演为例,他近两年的作品,我给出的评价是:仿佛能闻到埋了一千年的古墓里棺材板的味道。我并不否认他在电影声光色方面的掌控力,但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却是陈腐和过时。与他齐名的另一位国际大导也是如此,他们的电影看似雍容华丽,但无论是对影视特效的理解,还是对当代年轻人思想的理解,都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懵懂的时代。 如今的年轻人,他们需要的不是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共鸣,而是加油站式的情绪价值。他们的见识和眼界,比现在很多导演都要开阔得多,懂得也多得多。遇到问题时,他们的分析也更加透彻。然而,这些老一辈的导演们,他们拍不出年轻人想要的东西,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现在年轻人想的是什么。 更可悲的是,有些老一辈导演对后辈的才学不仅不同化,反而进行打压。这种行为在业内被私下称为“80岁的爷爷和孙子抢碗里最后一个肉丸”。当年那些20来岁的青春偶像,拍完他们的电影后,现在看起来却像40来岁的中年大叔。 此外,还有一个更要命的问题就是近亲繁殖开始逐步资本化、团体化。这个问题我不想深入探讨,但懂的人都懂。一旦近亲繁殖成为常态,就意味着整个圈子开始排斥和隔离新锐的上升通道。 因此,如果说未来还能继续有类似吴京、郭帆、饺子、陈思成这样的新兴导演出现,并且他们的作品能够证明自己,那么中国电影的未来还是可期的。但是,如果只有屈指可数的这几个新兴导演,或者他们停滞不前了,那么我对中国电影的未来持悲观态度。 说起这些“非科班出身”的导演逆袭,真是令人称奇:比如《哪吒》的导演饺子,原本是川大药学专业的;还有《流浪地球》的掌舵人郭帆,学的是海南大学法学;再比如《黑神话》的幕后推手冯骥,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他们并非电影专业出身,却在影坛大放光芒。 而一些科班出身的导演,却显得有些尴尬:有的抱怨观众“不懂欣赏”,有的特效做得像“儿童片”,还有的票房不佳就诉苦“求机会”。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高考分数高还是有道理的!”“科班导演讲艺术,非科班导演讲实干。”甚至有传言说,某大导演私下里抱怨:“这些理工男是来抢饭碗的!” 最后我想说,文化产业需要的是真才实学。高考虽不是唯一出路,但却是许多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桥梁。当这些非科班导演用多年的努力,在电影圈闯出一片天时,我们终于意识到:内容为王,实力说话。 那么,你认为中国电影的未来会掌握在谁手中呢?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吧!
哪吒2哪吒票房100亿的话,导演饺子能分多少?随着《哪吒2》的票房火爆,很多网
【47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