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年仅18岁的王爱军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伤口遍布全身,遗体火化后,战友用磁铁从骨灰中吸出了89块弹片,令人震惊。
1987年初,王爱军所在的240团奉命前往中越边境参战。尽管他是家中的独子,父母极为不舍,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条充满艰险的路。在临行前,王爱军对父母说:“国家需要我,边疆人民需要我。您们放心,我一定会平安归来,光荣立功!”初到前线,他迅速适应了艰苦的生活条件,默默完成训练任务,表现出超凡的坚韧与决心。班长曾问他:“你是独生子,能忍受这样的艰苦吗?”王爱军回答:“报效祖国,苦点累点算什么?大家同甘共苦,我有何理由叫苦呢?”
4月26日,越军突然偷袭我方15号哨位,战士朱立国重伤。王爱军毫不犹豫地冲上前线,将朱立国背离战场,并在激烈的战斗中击毙1名越军,击伤2名。战友们纷纷称赞这位新兵的勇敢与智慧。
随后,王爱军请战返回前线。虽然屡次被拒绝,但他坚持请求,最终成为了政治部刘主任的向导。王爱军凭借熟悉的地形和机智的判断,再次投身到血与火的战场。那时,越军发动猛烈进攻,王爱军和战友石三宝一起守卫阵地,经过一夜激战,石三宝的枪管都快烧红了。王爱军接过枪,冒着枪林弹雨继续战斗。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王爱军右腿中弹,但他依然坚持战斗,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敌情。随后,一颗手雷落到班长张茂忠脚边,眼看就要爆炸,王爱军毫不犹豫地扑向手雷,英勇牺牲。爆炸过后,张茂忠虽然受伤,但幸运地保住了性命,而王爱军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王爱军牺牲后,战友们含泪将他的遗体送往太平间。在火化之前,尽管已清理过弹片,但当骨灰出炉时,仍有89块弹片随灰烬一同落下,这一幕深深打动了所有在场的战友。每一块弹片都是王爱军英勇的见证,生动诠释了“碧血铸忠魂,热血写丹心”。
1987年6月,王爱军被追认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追记一等功。王爱军的父母在收到部队寄来的遗物时,得知儿子已经英勇牺牲。虽然儿子在临行前留下了些许路费和津贴,但他始终未曾动用。这位孝顺、节俭的年轻英雄,最终长眠在了祖国的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