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上流社会,贵妇们出席各类社交活动,展现出高贵典雅的风范。她们梳着精致的卷发,身着旗袍,外搭大衣,脚蹬皮鞋,戴着手套,手提精美的手袋。这种装扮,成为当时富家太太的典型形象。 现代人了解民国历史,多依赖书籍和影视作品,然而,这些资料往往难以全面还原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虽然民国与当代的时间跨度不远,表面上生活方式相似,但社会环境与思想意识的差异,使得许多细节迥然不同,尤其是上流社会的“名媛”群体,已然消失于历史长河。 “名媛”一词并非起源于民国,其渊源可追溯至先秦。《诗经·国风》中的“媛”意指美丽聪慧的女性,如《鄘风·君子偕老》中描述:“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说文解字》亦释“媛”为“美女也,人所援也”,表明古人对女性美德的推崇。尽管“名媛”在古代未被直接使用,但在历史文献中,“媛”常指代王公贵族之女,象征着身份与教养。 西汉音乐家李延年在《佳人歌》中写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描绘了倾城倾国的女性之美。至民国时期,上海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名媛”不仅象征美貌与才华,更代表其家世背景与教育程度。 30年代的“名媛”多出身名门,接受西式教育,部分曾留学欧美,归国后精通外语,融汇东西文化。她们不仅具备高雅的生活品味,还在社交、文化等领域发挥影响力。如文学家巴金在《爱情三部曲》中描绘了上海上流社会的浮华景象,展现了“名媛”们的生活风貌。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宋氏三姐妹”“南唐北陆”等社交名流,以及王玉龄、蒋英、唐瑛等人。例如,唐瑛因社交活动广受瞩目,与陆小曼、周叔苹等人并称上海“名媛”代表。《春申旧闻》记载,她不仅生活奢华,更是社交圈的风云人物。 此外,张爱玲、林徽因等才女亦被视为“名媛”,她们或出身显赫,或凭才华自立,皆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与此同时,民国的“交际花”亦活跃于社交场,然其出身大多普通,借助社交场合谋生,与“名媛”有所区别。 陆小曼堪称典型例子。其父陆定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任职赋税司长,并以精湛医术跻身京城名流。陆小曼自幼受西式教育,法语流利,游刃于国际社交场。她的婚姻与徐志摩成为民国佳话,尽管晚年经济拮据,但徐志摩的努力维持了二人生活的体面。 这些“名媛”们不仅塑造了民国上流社会的独特风景,也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汇的时代变迁。
半夜,陆小曼和徐志摩温存过后,回到家中,发现丈夫王赓已经等候她多时。万万没想到,
【1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