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晚年路过天安门,看着自己的画像,感慨道:我真是太可怜了 1974年春天

甜蜜游记 2025-02-09 12:59:25

毛主席晚年路过天安门,看着自己的画像,感慨道:我真是太可怜了 1974年春天的一天,毛主席乘车路过天安门广场。透过车窗,他望见了高高悬挂在城楼上的自己的巨幅画像。 "我太可怜了,你们把我挂在那上面,风吹着我,雨淋着我,有家也难回,我真是太可怜了。"毛主席看着车窗外的画像,轻声说道。 秘书张玉凤和其他随行人员听到这番话,先是一愣,随后都笑了起来。可是这句看似幽默的话语,却道出了毛主席对个人崇拜现象的深层思考。 实际上,在中央决定将毛主席画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时,毛主席并未表态支持。他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领袖应当深入群众,而不是高高在上。 在建国初期,除了天安门广场的画像外,全国各地掀起了建造毛主席塑像的热潮。各地方政府纷纷计划在广场、公园等地建造毛主席铜像。 当时沈阳市政府就曾计划在市中心广场建造一座开国纪念塔,并在塔上铸造毛主席铜像。关于这件事的请示信送到毛主席手中时,他在"建开国纪念塔"旁批示"这是可以的",而在"铸造毛主席像"旁明确批示"这样不好,只有讽刺意义,所以不要铸"。 面对这种现象,毛主席多次向身边工作人员表达不满。他说这样做只会劳民伤财,还不如把钱用在经济建设上。 有一次,他对警卫员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到处建塑像,在大门口做个塑像,你们在那里站岗几个小时就换班走了,可我要一直在那里站着,倒成了我替你们站岗了。" 这种大规模建造毛主席塑像的热潮,直到中央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发出明确指示后,才逐渐得到控制。毛主席始终认为,与其在全国各地建造他的塑像,不如把精力和资金用在改善人民生活上。 对于人民群众对自己的敬仰,毛主席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的态度。他反复强调自己只是人民的普通一员,只是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一点贡献。 在新中国的货币设计史上,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从1949年到1980年代初期,毛主席三次婉拒将自己的肖像印在人民币上。 1949年,中国人民银行在筹备第一套人民币设计方案时,有关部门提议在钞票上使用毛主席的肖像。对此,毛主席明确表示反对,并打趣地说:"我为革命奋斗了半辈子,现在新中国成立了,还要每天陪着大家去买菜,这可不行。" 在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过程中,类似的建议再次被提出。但毛主席的态度始终如一,坚持认为不应该把自己的形象印在钞票上。 直到1984年,在毛主席逝世后,第四套人民币的50元和100元面值上才首次出现了他的肖像。这一决定的背后,是对这位伟大领袖历史功绩的纪念。 对于社会上各种尊称,毛主席同样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当时人们称他为"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但他对这些称号并不认同。 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毛主席表示这些都是形式主义。他说自己本来就是湖南长沙的一名教师,希望只保留"老师"这个称呼。 从毛主席的日常生活细节中,更能看出他的平民本色。他的衣橱里几乎找不到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 1949年北平解放后,著名教育家张澜来访。为表示对文化工作者的尊重,警卫员李银桥翻遍了毛主席的衣柜,却找不到一件没打补丁的衣服。 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说:"衣服整洁就可以了,有补丁没关系,张老先生会理解的。"这种朴素作风,在他身上始终如一。 在毛主席的众多衣物中,有一件白色长袍睡衣最为特别。这件睡衣他穿了20多年,上面打了20多个补丁。 即便在开国大典这样的重大场合,毛主席对衣着的要求也很简单。他破例让人做了一身新中山装,但在之后收到的四套中,只留下了开国大典当天穿过的那一套。 1960年,毛主席亲笔为中央办公厅题写了"艰苦朴素"四个大字。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更是他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长征途中,有一个细节生动展现了毛主席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情怀。当时部队在云贵交界处筹到一些粮食,炊事班特意为首长们做了红烧肉。 但毛主席没有动这难得的荤菜,而是把肉带到伤员住处分给了他们。面对伤员们的推辞,毛主席说:"革命需要你们早日康复,营养应该给最需要的同志。" 到达陕北后,毛主席住的是普通土炕。一次因为炕烧得太热,他的被褥被烧出了一个拳头大的洞。 这条被褥从延安到西柏坡,再从西柏坡到北京,毛主席一直带在身边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作人员的多次建议下,他才同意更换。 "万岁"是当时人们表达对领袖敬仰的常用语,但毛主席对此十分反感。他常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为革命做了一点贡献,不应该被如此抬高。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就明确提出:不准给党的领导人过寿,不准用领导人名字命名地点和企业。这一规定为党的建设树立了标杆。 从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活点滴,毛主席始终保持着朴素的本色。他常说:"等全国人民都富裕了,我再讲究一点。"

0 阅读:3
甜蜜游记

甜蜜游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