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缺乏成熟的家族信托?鲁南制药案例揭示信托困境 在中国,家族信托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概念,其发展并不如海外那般成熟。这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鲁南制药的百亿信托案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揭示了家族信托在中国面临的困境。 当年,鲁南制药设立了百亿信托,然而律师却全额侵吞了这笔资金。更戏剧性的是,鲁南制药的独生女恰好也是法律专业背景,她毅然决定将官司一路打到了东加勒比法院,这一事件也引发了社会对家族信托安全性的广泛讨论。 海外信托公司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它们多由大富豪亲自建立,实质上是一种左手倒右手的操作,主要目的是为了避税,而并非真正将资产托付给他人管理。这种模式下,信托的管理人往往是家族成员自己,他们在信托中领取工资,实现了对家族资产的持续管理和控制。 针对这一现象,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网友指出,中国市场上最缺乏的就是信用,这使得家族信托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还有网友提到,古人早已证明,父死子继是最靠谱的继承方式,兄终弟及则是备用方案,而信托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继承方式,在中国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此外,也有网友认为,中国家族结构相对简单,往往只有一两个子女,这使得家族信托的必要性大打折扣。而且,在遗产税方面,中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影响了家族信托在中国的发展。在国外,遗产税较高,信托可以作为一种规避遗产税的方式,将资产世代传承。而在中国,由于遗产税制度并不完善,因此信托的这一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综国内信托门槛高,客户群体小众且高端 在国内金融市场,信托产品因其较高的门槛,主要成为了银行高净值客户和企业主的专属选择。这一特性使得信托产品的客户群体相对小众且高端,与普通投资者存在一定的距离。 在买过信托的人的圈子里,信托已经成为了一种相对常见的投资工具。他们通过信托产品进行资产配置,以期获得稳定的收益和风险隔离的效果。然而,对于那些没有买过信托的人来说,他们周围接触信托的人相对较少,对信托的了解也相对有限。 尽管信托业的整体规模在金融行业中仅次于银行,但其客户数量却是金融四大行业中最少的。这主要是因为信托产品的门槛较高,导致能够参与其中的投资者数量有限。然而,从人均资产的角度来看,信托客户的人均资产却是金融四大行业中最高的,这进一步体现了信托产品的高端属性。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信托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金融信托业务。而很多客户则是通过购买一些基金或理财产品来实现所谓的信托资产分配功能。但这类型的产品往往并没有真正实现资产的所有权转移,因此也就无法发挥信托应有的隔离功能。一旦涉及到税务、债务甚至是受益人官司等情况,这种所谓的信托就可能形同虚设,无法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此外,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是制约国内信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法律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托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其在债务隔离方面的功能。例如,在香港等法律体系较为完善的地区,信托运行超过一定年限后,即使委托人破产,信托上的资产也能成功隔离,成为委托人东山再起的资本。然而,国内的《信托法》第12条却规定,“委托人设立信托损害其债权人利益的,债权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撤销该信托。”这一规定使得信托的真正功能在国内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也制约了信托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上所述,中国缺乏成熟的家族信托并非偶然现象,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推动家族信托在中国的发展,需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提高公众对信托的认知和接受度。
中国为何缺乏成熟的家族信托?鲁南制药案例揭示信托困境 在中国,家族信托作为一个
长夜不凡的未央
2025-02-08 22:31:41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