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鸦片肆虐华夏,白银外流。林则徐临危受命,赴广东禁毒,但外商不从。林则徐遂他包围商馆,他们交出鸦片,于6月3日在虎门付之一炬,大快人心…… 19世纪上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大幅提升,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来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然而,当时的中国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导之下,对英国的工业制成品需求有限,而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在英国却备受青睐,这使得中英贸易中英国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英国等西方国家竟无耻地选择了鸦片这种毒品作为打开中国市场的“武器”。 鸦片,俗称大烟,含有大量的吗啡和尼古丁,具有极强的成瘾性。自鸦片大量流入中国后,其危害迅速显现。在经济方面,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严重扰乱了中国的货币体系和经济秩序。普通百姓以铜钱交易,而缴纳赋税却需用白银,这使得民众的负担大幅加重。同时,国内的工商业也受到严重冲击,许多传统行业陷入困境。 在社会层面,鸦片的泛滥导致大量人口吸食成瘾,严重损害了民众的身体健康。瘾君子们骨瘦如柴、精神萎靡,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因鸦片而破裂的现象屡见不鲜,社会风气急剧败坏。更令人担忧的是,军队中也有不少官兵沾染鸦片恶习,战斗力大幅下降,这对国家的国防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面对鸦片带来的重重危机,清朝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严禁派和弛禁派的激烈争论。弛禁派主张对鸦片贸易采取放任态度,通过征税来增加财政收入,他们目光短浅,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鸦片对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性危害。而严禁派则深刻认识到鸦片的毒害,坚决主张严厉打击鸦片贸易,其中林则徐是严禁派的杰出代表。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自幼聪慧好学,胸怀报国之志。他在为官生涯中,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和卓越的治理才能。面对鸦片肆虐的严峻形势,林则徐痛心疾首,多次上书朝廷,痛陈鸦片之害,力主严禁鸦片。他在著名的《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中国,纹银潜耗于外洋,凡在臣工,谁不切齿!”他还向道光皇帝强调,如果不采取坚决措施禁止鸦片,几十年后,中国将“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一番肺腑之言深深触动了道光皇帝,最终促使道光帝下定决心禁烟,并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主持禁烟事务。 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一场震撼中外的禁烟行动就此拉开帷幕。广州作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也是鸦片走私的重灾区。林则徐深知,要彻底禁绝鸦片,必须从源头上切断鸦片的输入,同时严厉打击国内的鸦片贩子和吸食者。他首先深入调查鸦片贸易的内幕,通过明察暗访,掌握了大量外国鸦片贩子和国内不法商人相互勾结的证据。随后,他向外国鸦片商发出通谕,要求他们交出所有鸦片,并承诺今后永不夹带鸦片来华,否则一经查出,货物全部没收,人即正法。 然而,外国鸦片贩子并不甘心轻易放弃这一暴利生意,他们妄图凭借在华的特权和武力威胁,抗拒禁烟。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更是公然庇护鸦片贩子,将他们藏匿在商馆中,并拒绝交出鸦片。面对义律的嚣张跋扈,林则徐毫不退缩,他果断采取措施,下令包围外国商馆,断绝商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撤走商馆中的中国雇员,停止对商馆的物资供应。在林则徐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措施面前,义律最终被迫屈服,同意交出鸦片。 从1839年6月3日开始,林则徐在虎门海滩主持销毁收缴的鸦片。这一过程持续了20多天,共计销毁鸦片2万余箱,约237万斤。销烟的方法采用了“海水浸化法”,先在海滩上挖好两个大池,池底铺上石板,四周钉上木板,防止鸦片渗漏。将鸦片切成小块,放入池中,加入卤水和石灰,利用石灰与水反应产生的高温将鸦片彻底销毁。在销烟期间,林则徐亲自监督,确保每箱鸦片都被销毁干净。虎门海滩上,浓烟滚滚,围观的民众欢呼雀跃,他们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心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之情。 虎门销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鸦片贸易、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它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之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高度评价了林则徐的禁烟行动,称其是“中国政府在维护道德原则和国家利益方面的觉醒”。 然而,虎门销烟也极大地触动了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他们不甘心失去在中国的鸦片贸易市场,于是悍然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战争中,英国凭借其先进的船坚炮利,对中国沿海地区发动了猛烈攻击。尽管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抵抗,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军事装备落后以及战略指挥失误等原因,中国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虎门条约》等。这些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鸦片肆虐华夏,白银外流。林则徐临危受命,赴广东禁毒,但外商不从。林则徐
琼瑶舞月裳
2025-02-08 16:00: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