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经在东北地区燃起的熊熊战火,始终都是张作霖及其后人心中无法释怀的痛,多年来,他们遭受着身心磨难,却终究没能磨灭心中的爱国赤诚。
2007年,张家人魂牵梦萦的故土终于盼得后人归来,更加令人感动的是,这位后人用坚定的信念与真诚的行动将张家历史澄清、传扬。
“中国人民不可欺!”
这句呐喊仿佛张作霖、张学良又回来了,这个家族纵然因历史变迁而满身伤痛,他们的灵魂从未离开中华大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位张家后人是谁?他又做了哪些感动国人的事呢?
初回故土2007年3月,沈阳的初春还带着几分刺骨凉意,张闾实终于踏上这片陌生又熟悉的土地,作为张作霖的孙子、张学良的侄子,这里是他的故乡,但他自己却从未真正属于这里。
在他的记忆中,故乡只是一个模糊的符号,一个充满荣耀、悲剧、争议和哀思的词汇,这一天,他终于回到这片沉重又温暖的故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闾实没有贸然前往祖坟,而是先来到帅府博物馆,希望借此了解更多家族历史,馆长张力接待了这位,特殊来客。
最初,张力心中是存疑的,没有轻易相信眼前这位衣着普通、操着一口台湾腔的中年人真的是张作霖的后代,张闾实没有急于辩解,只是淡淡地说。
“我想看看我爷爷和家人的生活痕迹,了解一些历史,我从未见过爷爷,也没机会感受过他生前的威严,但作为张家的后人,这份情感无法割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馆长的质疑,他并没有直接出示什么证明文件,而是用一段祖辈秘闻得到了信服,当张力试探地问起张作霖被炸事件细节时,张闾实娓娓道来。
“那是1928年的6月,在皇姑屯的火车上,爷爷的喉咙被弹片切断了,他被送回帅府小青楼时,除了奶奶和贴身丫鬟,谁也不许靠近,爷爷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就那样静静地走了。”
“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学良因在天津不知所踪,那段时间里,是寿夫人一人硬撑着局面,安抚军队、处理后事,尽全力保住了张家的威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确认了张闾实的身份后,张力立刻变得热情起来,邀请张闾实在帅府博物馆里四处走走,看看这座记录了张家兴衰的建筑,张闾实一边参观,一边若有所思地问。
“这就是帅府,怎么看起来不大?”
“当年帅府是整个东北最宏伟的建筑群之一,但在日本侵占沈阳后,很多建筑都被拆毁了,如今只剩下这点规模了。”
“奶奶曾说过,帅府当年有多气派,青楼旁边能驻扎两个排的大兵,连大炮和战车都能开进来,可惜,物是人非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厅中有一幅张作霖坐在高高的将军椅上、身穿戎装的照片,那双锐利的眼睛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风尘,与张闾实对视,张闾实觉得心口隐隐作痛,低声自语。
“爷爷,我是您的孙子,我终于回来了。”
随后,张闾实又说起了一段关于奶奶寿夫人的往事。
在他口中,“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把抢走的张家财产装了三列火车运回沈阳,想以此作为见面礼,邀请张家出面合作,奶奶和张学良都没有接受,还托人传话给日本关东军司令。
“如果要还,就把东北还给中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闾实讲述这些往事时,语气平静,双手却微微颤抖,他很清楚,在那样的岁月中,张家所承受的不仅是家国之痛,更是深深的民族屈辱。
离开帅府博物馆时,天空中飘起了细雨,走出大门那一刻,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自己都要为张家、为祖国留下真实的记录,让后人记住这段被时间湮没的历史。
思乡心结1956年,张闾实出生在澳门,父亲张学浚是张作霖的第六个儿子,也是张学良的亲弟弟,表面上,一家人与普通家庭无异,可这一切背后却藏着无法言说的隐忍与压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幼时的张闾实并不清楚家族有何特殊之处,心思敏感的他还是察觉到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来往访客都对他的奶奶表现得极为恭敬,每次进门都要低声问候。
直到小学二年级,张闾实第一次真正触碰到家族的秘密,他在语文课本里看见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中的人物身穿军装,眉宇间透着一股凌厉的气势,照片有着明确说明。
“张作霖,著名东北军阀,死于日本皇姑屯爆炸案。”
张闾实盯着那张照片,越看越觉得眼熟,猛然想起家里墙上挂着的一张老照片,与课本中的这位东北军阀一模一样,回到家后,他鼓起勇气问奶奶。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书上说的这个张作霖,是不是我们家里的人?”
“那是你的爷爷,一个伟大的爷爷。”
从那一天起,张闾实开始对自己的家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总是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可家人却对这个话题守口如瓶,仿佛生怕触碰到什么禁忌。
后来,张闾实随家人迁往台湾,作为张学良的侄子,他本应受到优待,但现实恰恰相反,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被视为叛将,影响了张家人的命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物质上的困顿,身份带来的精神压力才最让人窒息,张闾实的同学很快知道了他的家庭背景,带着轻蔑的语气称他为“叛将家的孩子”,背地里嘲笑他是“大军阀的孙子”。
“从小到大,‘叛将之后’这个标签如影随形,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它让我觉得,无论我多么努力,都无法摆脱家族历史的阴影。”
在张闾实的记忆中,父亲张学浚的生活同样充满坎坷,从未像普通人那样抬头做人,晚年中风病倒在床,唯一的愿望就是再见大哥张学良一面,可这个愿望终究未能实现。
好在,张闾实每年还能见到大伯一面,每次见面,大伯总是慈祥地叮嘱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家的男人要撑住,记住,无论再苦再难,也不能让人看不起。”
这句话在张闾实的生命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年后,他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想起这些家训,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家族精神的信念。
就在张学浚离世的前一天,他强撑着体力把张闾实叫到了床边,用微弱却清晰的语气说道。
“有机会……你要回去一趟,替我……看看爷爷他们。”
父亲的遗愿在张闾实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无论有多难,终有一天他都要回到那片土地,为父亲和家族了却心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7年,他鼓起勇气迈出回乡的第一步,借着一个港商团到大陆考察的机会,踏上了归乡之旅,也就有了前文提到的情景。
来到张氏墓园门口,眼前的景象让张闾实微微一怔,门口两侧的石碑上刻着醒目的对联。
“前人卧一方瑞地,后世出千古功臣。”
几百年来,这里经历过风雨冲刷、历史动荡,墓园却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仿佛在等待着家族后人的归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闾实走到祖父张作霖的墓碑前,双膝跪下,轻轻地将鲜花摆放在墓前,他的眼睛湿润了,低声说道。
“爷爷,我来了……您在天上看着,您的孙子今天回来了。”
这一刻,他感觉自己终于完成了父亲临终的嘱托,也终于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归属感,还为祖父张作霖亲笔写下一篇祭文,站在墓碑前颤抖着念出了每一个字。
祭文中,既有对祖父遭遇不幸的痛惜,也有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愤怒,他以张作霖孙子的身份向这片土地倾诉了家族的哀思,同时也对日本右翼势力发出警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伟大的中国人民不可欺!”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墓园中回荡,带着一种无法掩饰的情感,将家族与民族的伤痛串联在了一起,泪水滑落在脸颊上,心头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
历史担当回到沈阳后,张闾实接受了地方媒体的采访,面对镜头谈到了家族历史,还有那段承载了辉煌与屈辱的往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作霖、张学良的一生有很多值得被后人铭记的地方,但这些年,我发现有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被误解、被夸大,甚至被歪曲,我作为张家后人,有必要为历史留下真实的注脚。”
这一番表态并非空谈,此后的张闾实真的开始着手整理张家百年历史,他意识到,那不仅仅是私人记忆,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张闾实将东北之行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作为素材开始撰写一本关于张家家族历史的书,命名为《漫漫归乡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这本书,张闾实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走访大陆的多个城市,足迹遍布沈阳、西安、北京、上海等地,一边查阅历史资料,一边与在大陆的张家后人相认。
在整理家族历史的过程中,张闾实也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不再试图回避自己的身份,也不再纠结于外界的眼光,而是坚定地扮演起家族历史传承者的角色。
“如果我不站出来讲述这些故事,可能再过几十年,张家的一切都会在时光中消失,我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9年,张闾实带着妻子回到沈阳定居,他接受了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的邀请,成为一名副主任级巡视员,正式开始参与到张作霖与张学良相关的研究工作中。
他以张家后人的身份,多次出席关于“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活动,总是用温和而坚定的语调讲述张作霖与张学良的故事,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2010年,《漫漫归乡路》在大陆出版。这本书以张闾实的亲身经历和母亲的口述为基础,讲述了张作霖、张学良以及其他家族成员鲜为人知的往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80年过去了,张氏家族的功与过需要更长远的历史去评判,但作为张家的一员,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行动告诉大家,我们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国耻,还有这片土地的意义。”
如今的张闾实已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步伐依然坚定,他相信家族的血脉是无法割裂的,历史的记忆更是无法抹去的,他希望用这段历史提醒后人。
不论身处何处,都不要忘记家国之情,铭记历史责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