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出流量秃鹫的狂欢盛宴,撕开了互联网时代最肮脏的遮羞布。当死亡成为流量密码,当悼念沦为营销工具,某些人已彻底突破生而为人的道德底线。那些在逝者坟头跳流量的账号,与其说是自媒体,不如说是网络时代的食腐动物——他们嗅着血腥味蜂拥而至,用编造的谎言蘸着人血馒头,在键盘上敲击出令人作呕的财富密码。
平台这次挥下的封禁铡刀虽迟但到,但更该拷问的是这些账号背后的商业逻辑。当"张兰系"矩阵账号将死亡营销玩成连续剧,当所谓企业家把丧事当直播间背景板,暴露的不仅是商业伦理的崩坏,更是资本异化人性的恐怖图景。那些精心设计的哭丧式带货、病毒式传播的谣言,本质上都是对公众情感的工业化屠宰。
抖音的雷霆手段固然值得肯定,但这场闹剧背后折射的流量经济畸形生态更值得警惕。当算法奖励猎奇、平台纵容炒作、观众沉迷吃瓜,整个互联网早已形成一条完整的"死亡产业链"。今天的封禁名单不过是冰山一角,真正需要根治的,是那些躲在屏幕后操纵舆论的资本黑手,以及将人性弱点兑换成KPI的平台机制。
这场荒诞的死亡营销狂欢,恰如一面照妖镜,照见了数字时代最不堪的众生相:有人贩卖廉价的集体悲伤,有人收割变形的流量经济,而更多人则在信息茧房中沦为这场闹剧的共谋者。当我们在键盘前消费他人死亡时,或许都该扪心自问:在这场全民围观的数字葬礼上,我们究竟是悼念者,还是食腐链上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