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我收拾旧书柜的时候,翻出了一本1982年的《大众电影》,封面上是穿着白衣、仙气飘飘的哪吒,书的页角都泛黄了,上面还留着我小时候用铅笔临摹的痕迹呢。
这时候,我刷朋友圈,满屏都是《哪吒2》的电影截图,可看着手机屏幕,我心里却空落落的,怎么都没法把那个踩着风火轮的新潮少年,和我记忆里从水墨动画里走出来的灵珠子哪吒联系在一起。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不只是一部神话动画那么简单。那时候的动画,用宣纸作画,水墨渲染出了东海汹涌的波涛,工笔细致地描绘出哪吒的莲花战甲,就连李靖弹琴时颤动的琴弦,都仿佛能让我们听到那清脆的金石之声。还记得当年在工人俱乐部看露天电影,演到哪吒自刎的时候,那飘落的白绫让全场的人都忍不住抽泣,隔壁王师傅手里的搪瓷杯都哐当一声掉在了地上,滚烫的茶水渗进了水泥地缝里,好像也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沉重感。
现在的《哪吒2》,激光一样刺眼的特效特别多,我看着就想起外孙玩的那些赛博朋克游戏。无量仙翁丹炉里迸发出的粒子特效确实很酷炫,可再也看不到老版太乙真人轻轻挥动拂尘时那种水墨韵味和留白的美感了。新版哪吒眼里的叛逆,就像七彩镭射一样扎眼,而旧版哪吒自刎前眼中的决绝,却是在宣纸上面层层晕染开来的黛青色,意味深长。
我不是说新作品不好,只是我们这代人的审美,早就被特定的时代环境给影响了。就好比吃惯了菜市场现磨芝麻糊的人,面对网红奶茶里那些五颜六色的爆珠,总觉得格格不入。当年动画师们用十万张手稿精心打造出来的古典美学,在如今CG技术的冲击下,就像一层文化包浆,需要我们拿着放大镜,仔仔细细地去看,才能发现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