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岁的时候,达芬奇接了一个画圣母像的活。他主业搞发明,副业接点画画活,就是速度太慢。为了让客户不至于等的太着急,达芬奇就先画了副草图过去。没想到,这幅草图让“全城的人排了好几天的队来看”。
这幅画画面上像是蒙了一层薄纱,在朦胧的光影下,圣母、圣子仿佛下凡一样,谁都没见过这样的画。
其实现在来看,达芬奇只是准确的画出了光线变化,用色彩层层叠加,显示出柔和模糊的轮廓。这是达芬奇发明的叫“晕涂法”。
这是因为达芬奇在研究人体的眼球时早就发现视觉的真实状态就是集中看一点,那个点是清晰的,其他周围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
不过这也难怪当时的人震惊,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些“知识”,导致能利用这些知识的达芬奇经常让他们“惊为天人”,甚至认为是“上天显灵”了。
达芬奇兴趣广泛,可不仅仅是我们的课本描绘的“画鸡蛋”很出名的小朋友。
实际上,画画对达芬奇来说恐怕只能算是“不得已的生存活计”。
他是发明家。
为了拯救黑死病,他发明了把饮用水和污水分开的排水系统。
但他观察家。
为了观察死刑犯脸上的恐怖表情,他能冷静的跟着走很久。他研究眼球,亲手解剖过十几具尸体。
他如此的对面、复杂。
他的笔记里有如今“坦克”的雏形,还有悄无声息就能在河流下方挖掘隧道的机关。
以上这些都是他在1482年前往米兰,打算应聘土木工程和军事工程方面的差事时写在应聘履历里的。
履历的最后他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对了,那什么,我也会画画。”
如果要用三个词概括他的一生,我认为可能是丰富、传奇、庞杂。但围绕这些的核心其实就一个:实证。
对疑惑不解的问题,不愿意停留在表面的侃侃而谈,而是愿意躬身入局,亲自去检验、去研究、制造,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种面对生活如此认真的态度,现在的人很少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