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后,三峡100多万人都迁移,当时有上海、广东、山东、江苏等11个省可供选择,移民经费400亿,每家包20年的安置费,每年都有600元补助,上到80岁老人,下到3个月婴儿,都要举家搬迁。
1993年,三峡工程是一个世界级的水利巨作,背后是国家的意志,民族的期盼,三峡工程具备了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功能,
三峡工程彻底解决了长江流域几千年的防洪难题,三峡的电力工程为现代工业注入新的活力,滋养着中国的经济腾飞。
三峡航运打通了黄金水道,连接着东西,沟通着南北,三峡供水工程将更加稳定地流向千家万户,总之三峡工程的意义重大非凡。
但是光鲜的背后,是百万人的搬迁,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徙,堪比一个小国的人口迁移,难度系数非常之大,中国这波操作不仅展现了强大的组织能力,更体现了国人的牺牲精神。
早在1985年,国家就开始进行移民试点,为大规模移民积累经验,1993年三峡移民计划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拉开了百万移民的序幕。
20万元安置费,连续20年每年600元补助,这些政策,对于当时的移民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政府还承诺,为移民提供住房、工作、教育、医疗等保障,尤其是对老人和小孩,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从试点到正式启动,从政策制定到具体实施,每一步都体现了国家的重视和周全的考虑。
1993年6月,三峡移民工作正式启动,优先安置90米水位线以下的居民,移民们告别故土,奔赴上海、广东、江西等11个省市,开始新的生活。
新的家园,新的环境,新的挑战,移民们要适应新的气候,新的语言新的文化,有些人抓住了机遇,生活得到了改善。
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和融合,是这场迁徙的另一个注脚,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习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多元的文化图景。
2009年,三峡四期搬迁任务全部完成,标志着这场浩大的移民工程落下帷幕,超过130万人,或就地后靠或远迁他乡,他们都为三峡工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峡工程这座“国之重器”的建成,不仅改变了长江流域的防洪格局,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百万移民的壮举,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奉献精神,这堪称一个“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