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寻吹腔古韵,启传承新章岁月更迭,薪火相传,时间的长河

博速搞笑 2025-02-05 11:26:52

【翻译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寻吹腔古韵,启传承新章

岁月更迭,薪火相传,时间的长河缓缓流过,中华文化经岁月的打磨而愈加光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时至今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等方面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曲阜师范大学“旧腔焕新风”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1月15日前往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马堤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寻经百年沉淀的独特雅韵与戏曲文化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深入了解马堤“吹腔十八调”传承与创新情况,促进团队工作顺利开展,实践团队多次组织召开线上会议,确定团队合作流程,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分工,并通过在社交媒体、实地考察等多途径收集吹腔相关资料,与吹腔剧团负责人取得联系,确定对接事宜,始终坚持有的放矢,稳扎稳打。

抵达马堤村,街角的文化广场映入眼帘,舞台上放的牌匾熠熠生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在吹腔剧团团长王玉坤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深刻地感受到文化传承的辉煌与汗水:斑驳的墙上挂满了象征荣誉的牌匾、华美的戏服上绣饰着深厚意蕴的图案、沉重的箱子里摞满了泛黄的手抄剧本、斑驳的字迹承载着先辈对吹腔的热爱。回望舞台,这里仿佛正进行着一次精彩绝伦的演出,台下观众掌声与欢呼此起彼伏。舞台后方的山水壁画,为这个凝聚着剧团成员心血与汗水的地方增添了一抹诗意,它见证着吹腔人的辛勤耕耘、见证着剧团的砥砺前行、见证着非遗文化的生生不息。

回去的路上,团长王玉坤向我们讲述过去、现状和未来。提到吹腔的历史,团长掷地有声,“马堤吹腔作为传统戏曲剧种,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嗨”之称,是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为康熙皇帝赐名,有关资料证明马堤吹腔有200多年历史。以前剧团条件有限,服装道具自己做,甚至没有舞台,在村民家里支个棚子做舞台,后来县里拨款建了大舞台,置办服装头盔道具。咱们戏剧教学口传心授,整理曲谱,才把这一戏剧文化传承下来。” 团长王玉坤作为马堤吹腔的第八代传承人,是吹腔传承路上的中流砥柱。从12岁起,王玉坤就对马堤吹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嗓子条件不算出众,但他凭借着对戏曲的热爱,从丑角开始学起。在舞台上,他不断磨练演技,念白清脆流利、动作轻巧敏捷、造型乖张伶俐,很快便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成为团长后,他肩负起传承的重大责任,“马堤吹腔已传了9辈近200年,在谁手中失了传,谁就是历史的罪人!”

揆诸当下,多可喜,亦多可悲。现如今主要的困难是传承人才缺失,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在外带孩子、小孩在外上学,大家平时接触与练习的机会少。令人欣慰的是,在经济社会的压力下仍涌现出一批年轻力量。双胞胎兄弟王岳坤、王岳明是剧团最年轻的演员,熟练掌握各项乐器,此外,年仅8岁的王国良等十余名小朋友也纷纷加入,努力学习吹腔。这些年轻血液,为古老的戏剧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此次探索吹腔之行落下帷幕,但实践队对于非遗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并不停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的文脉在于坚守,在于传承,中华的文脉在于你我之间。

0 阅读:0
博速搞笑

博速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