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 为什么中医说:上热下寒用乌梅丸,上寒下热用交泰丸,上下都寒用右归丸,上下都热用三黄片?
1、上热下寒用乌梅丸:
乌梅丸具有清上温下的功效,适用于上热下寒的病症。上热下寒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表现为上焦火热,如面红目赤、口渴咽干、心烦易怒,而下焦寒凉,如大便溏泄、四肢冰凉等。乌梅丸通过其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如乌梅收敛止泻,干姜、细辛温中散寒,桂枝、川椒等温热药物温补下焦,可以达到清热、散寒、温中、补气的效果。从而平衡机体冷热不调,调理脾胃,缓解上热下寒的症状。
乌梅丸乃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的主方。历代伤寒注家也都把它作为治疗厥阴病的总方。厥阴是阴之尽、阳之始,伤寒六经的最后一经,是阴阳的转折点,乃阴尽阳生之经。病至厥阴,正气衰弱,邪正斗争剧烈,临床中常有寒热错杂的表现。乌梅丸一方重用乌梅,至酸至柔,收敛肝气,养阴生津,细辛、桂枝、干姜、川椒、附子辛热之品温脏祛寒,配伍黄连、黄柏苦寒清热之品,人参补气培土御木侮,当归养血滋肝体,诸药合用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攻补兼施,刚柔并济。
2、上寒下热用交泰丸:
中医认为,人体阳气应向下运动,阴气向上运动。若中焦不通,这种运动受阻,便会出现上焦热、下焦寒的症状。交泰丸由黄连和肉桂组成,黄连苦寒,可清除上焦火热;肉桂温阳,能温煦下焦寒冷。二者配伍,可协调人体阴阳,缓解上热下寒状态。因此,交泰丸是中医常用来调理寒热错杂症状的药物之一。
交泰丸源自明·韩懋《韩氏医通》,名见清·王士雄《四科简要方》。交泰丸以黄连、肉桂组方,治心肾不交型不寐。黄连大寒大苦,清泄亢盛之心火;肉桂辛甘,大热,引火归源,能助肾中阳气、益命门之火。两药相配,攻补兼施,寒热并用,交通心肾。
3、上下都寒用右归丸:
在中医理论中,上下都寒往往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有关。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具有温煦全身脏腑形体的作用。当肾阳不足时,温煦功能减弱,就会出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等上下都寒的症状。右归丸由熟地黄、炮附片、肉桂等温补肾阳的中药材组成,具有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的功效。因此,对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导致的上下都寒症状,右归丸能够温补肾阳,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右归丸是《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方。源自《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在肾气丸中减去泽泻、丹皮、茯苓,加入鹿胶、当归、枸杞、杜仲、菟丝子而成,较之肾气丸增加补阳之功,减少泻妨补之力。方中肉桂、附子加血肉有情之鹿角胶均为温补肾阳、填精补髓之品,熟地、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杜仲俱为滋阴益肾、养肝补脾而设,更加当归养肝。诸药配伍,共成温阳补肾、填精补血以收培补肾中元阳之效。该方阴阳双补,填精益髓,温补肾阳而无燥热之弊,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代表方。
4、上下都热用三黄片:
在中医理论中,上下都热通常指的是体内热邪亢盛,可能表现为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便秘等症状。三黄片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其成分大黄、黄连、黄芩均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因此,对于由内热引起的上下都热症状,三黄片可以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帮助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一般认为三黄片由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泻心汤方剂得来,由大黄、黄芩、黄连3味药组成;至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改做蜜丸,名三黄丸,后又叫金花丸;《普济本事方》收载散剂,名三黄散;后又将处方改为:大黄、黄芩和盐酸小檗碱。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作用。中医临床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亦可用于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