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中文名是《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而一开场我就注意到这一部的英文名字叫做Demon Forces——Demon这个词我还是小时候从虚拟乐队Gorillaz的专辑名中学来,那种奇异诡谲、幽冥激荡的气氛就有了,加上Forces,自然要有奇兵大战,兴致一下提了上来。
果然不负我望,影片开篇没用多少篇幅就将前情和利害关系挑明——殷寿势要去西岐追杀姬发,拿到《封神榜》逆天改命,复活的殷郊执意复仇(这些在预告片中也有提及不算剧透)一切就在这些动机前提下顺势展开。丝毫不拖泥带水,很快进入了动作戏份。
邓婵玉年轻气盛,在闻太师拒绝出兵后独自领命出征,在黄河渡口准备踏上征途,放眼望去,激流汤汤,西岐人光着上身潜水搭桥,齐唱着如诗经般的短歌作为劳动号子,武将笑:“他们还不知道我们是去杀他们的同胞”(大意)邓婵玉驱马走在最前,号子随即变成了“小黄歌”,“有女独行”,武将喝止,邓婵玉大气地一笑:“随他们唱!”策马上桥,英姿飒爽,随即听到一声“将军留步”,滚滚浊水中一张笑脸抬起来,正是姬发,原来这里早有埋伏,于是战斗立刻展开,后面的二次埋伏、悬崖骑马追逐、森林中两人近距离肉搏、与野兽搏斗等等如流水般自然,把“训练营”那些扎实的功夫充分地一一展现出来,设计得非常聪明。
动态感非常好的演员,好喜欢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段如此密集的动作信息量,居然只是开头非常小的一部分,光是大型的战斗场面就有两场,两人的直接对决则不断变换空间和形式,武打设计干净利落、丰富有效又有想象力。邓婵玉和姬发之间的关系也有了一个饱满的开端——两人的相遇非常有戏剧性:此时他们的立场和价值观是对立的,姬发尚且动摇,邓婵玉则自认为忠诚而坚毅,形成有趣的对照。
在受到姜太公的提点、又亲眼看到西岐百姓自发保卫家园的努力,姬发逐渐觉醒,但却情绪上头,虽然成功伏击魔家四将,却没能按姜太公的计策“钓到大鱼”,反倒凸显了邓婵玉的果敢冷静,机敏大方。
暴走后我还想作为人要怎么和魔家四将沟通或者控制他们啊,这一幕就解决了,用鼓啊!而且主将亲自击鼓,帅爆!
再接着就是两军正面对决,人到底要怎样跟法术对抗呢?,果然这一战就充分展现出魔家四将(虽然只剩3个)如何用法力叠buff,自然也有了后面的“神兵天降”。没多久邓姬二将再次水中单挑,姬发舍身相救,为后面的剧情打下基础,没有一丝一毫的废戏。
随着交流增加,两人在“人”的层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展示,精神上递进了一层,而在这个转折点上,点出“我为活人而战,而你为死人而战”这样戳心的点,正式让邓婵玉变得动摇,姬发则越发坚定。
每场战争戏就像海面的层层巨浪,尤其后面的几场越来越有看头,后浪翻滚前涌,跌宕着赶上来,节奏非常紧凑,文戏贯穿其中,有序推动情节。
他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手印,很好看。这段我相当满意
闻太师的“十绝阵”当真把想象力做足,一直在想“天眼”有什么作用,原来符咒上画的就是这枚眼睛,化入水中成为佑护军士的神力,然后十枚铜镜上也是这眼睛,能集星月之光,邪魅感就出来了,闻太师一通结手印,一个暗空间产生,外面杀阵结成,整体意向非常统一,漫感十足。
本以为西岐众人如何破阵是最大悬念,没想到还隐含了一层,最后才揭晓——一旦阵破,喝了符水接受了神力的兵将都会死,包括已经觉醒的邓婵玉。
而在这场大战之前,西岐百姓庆祝短暂胜利,难得的祥和安宁,让我们对每个“具体的人”产生情感连接,也让后面的大屠戮显得更加残酷和反人性。
非常满意《封神第二部》的动作戏份,又多又密集,而且充满想象力,卯足了劲让每场的效果不同,更可贵的是每场戏之前的铺垫和后续的余音也都做得很好,丝毫没有断章感,而是层层递进,张弛有道,这才是大片的沉稳与质地。
青绿山水那部分表现得更好看一些
美术方面也做得非常到位,许多场景一看进行了深度考据以及动用了极大的想象力和努力才实现出来:一开场的昆仑山是传统国画的青绿山水,而西岐就是一派田园牧歌的温馨充实景象,而商城朝歌城则显得阴气沉沉,徒有华丽与青铜器纹的繁复,实则冰冷而空洞。人物的衣着妆造也十分细腻,画面美得让人看不过来,已经想二刷了。
音乐也做得大气恢弘,而对那些很有诗经感的短歌的描绘则很典雅。与情节、情感也高度贴合,结尾几次回荡,由不同人演唱出来,绵密而细腻,随着这么长的篇幅的字幕滚动才有实感,真是见证了电影史上一次跨时代大片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