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潮汕地区的老鹅头动不动就卖到上千元?吃了能成仙吗?之前有幸在朋友家吃过一次,据说朋友花了1280元。
至于好不好吃,这个东西就要看师傅做得如何。至于值不值,就更见仁见智。
据当地人说自古以来那个鹅头就这么贵,从新中国还没成立前,潮汕地区就是这鹅头加脖子就比鹅的其他部位加起来都贵,在当地这是共识,不是炒作。
查查潮汕卤鹅的历史记载,清代《潮州府志》里倒是能找到养鹅的记录,可压根没提鹅头贵过整只鹅。澄海狮头鹅真正成为天价符号,其实是近二十年的事——这时间线跟互联网普及、美食纪录片爆火倒是卡得严丝合缝。
说鹅头金贵全凭物以稀为贵,倒也有几分道理。三年以上的老公鹅才能长出标志性肉瘤,三十斤的大鹅拆解后鹅头不过两斤,碰上会吃的食客专挑鹅冠、鹅脑、鹅舌这些刁钻部位。
但问题来了,北京烤鸭的鸭皮、金华火腿的蹄髈同样稀缺,怎么没见卖出火箭价?说到底还是供需失衡的局做成了。潮汕家家户户拜神祭祖必须供卤鹅,婚宴酒席缺了鹅头就是没面子,硬生生把食材吃成了社交货币。
有老师傅私下倒过苦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学五年刀工三年卤水,倒是直播带货的网红把价格越炒越高。"
这话撕开传统美食光鲜的包装纸,露出资本运作的底子。你去菜市场转悠,整只狮头鹅卖七八百,拆开单卖鹅头能标价一千二,倒腾拆解的中间商赚得比养鹅人还多。更别说某些私房菜搞饥饿营销,提前三个月预定还得配货买鹅肝鹅掌,奢侈品套路玩得明明白白。
要说味道值不值四位数,真不如街边三十块的隆江猪脚饭来得实在。但架不住有人就爱在朋友圈晒那盘油光水滑的鹅头,配文"传统潮味"时嘴角扬起的弧度,可比咬开鹅脑时真实得多。当食物变成身份标签,定价早就不靠味蕾说了算。就像茅台喝的不是酒香,大闸蟹吃的不是蟹黄,鹅头嚼的也不是胶原蛋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红云
法国鹅肝也要脂肪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