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至1949年初,淮海战役激战正酣,国民党军陷入困境。杜聿明作为徐州副总司令,提议使用7500颗毒气弹以图翻盘,计划在1949年1月10日实施轰炸。此提议若成行,将引发人道灾难并违反国际法规。
关键时刻,化学兵司少将司长汪逢栗挺身而出,凭借专业知识力阻毒气弹计划。他向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阐明,低空投弹易被地面火力击中,不仅难以确保投放准确,还可能导致飞机被击落,高层领导亦将面临巨大风险。汪逢栗的硬气与智慧,展现了他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感。
经过一番争论,蒋介石最终听取了汪逢栗及其他将领的意见,决定放弃使用毒气弹。1948年12月12日,汪逢栗从国防部长俞大维处得知决定,心中大石落地,中国亦因此逃过一劫。
汪逢栗事后选择留在大陆,记录亲身经历,为后人留下宝贵历史资料。他的故事,彰显了在国家民族面前,个人良心与勇气的力量。淮海战役中的毒气弹危机,成为历史转折点上的重要事件,汪逢栗的智勇双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历史虽已远去,但坚持正义、敢于发声的精神永存。我们应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努力,让世界更加和谐美好。汪逢栗的事迹,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在面临道德抉择时,坚守良心,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