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社会上出现了15个反常现象,大家注意到了没?
1. 第一个现象,大部分人都是在春节前旅游,大家现在都开始“请2休11”即1月26日、27日请假调休,加上1月25日的周日以及春节8天假期,凑出11天的“超长假期”,出去旅游更从容,而且旅游之后,还能回家休息几天!而且现在旅游的主力已经是80后,据统计,80后旅游人次占比达到了54%。
2. 第二个现象,以往春节前商场都是人头攒动忙着购置新衣,可如今线上购物太火爆,线下服装店即便打出大折扣,进店顾客也寥寥无几。很多人觉得网上款式更多、价格更透明,手指一点就能送货到家,免去了逛街的疲惫,反倒是快递站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包裹,快递小哥们忙得不可开交。
3. 第三个现象,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礼品的选择愈发务实。曾经那些包装精美但华而不实的礼盒渐渐失宠,实用的粮油、生鲜水果礼盒成了热门。大家不再看重外在的华丽包装,更关心东西是否真能派上用场,毕竟生活回归本质,实惠才是硬道理。
4. 第四个现象,城市里的烟花禁令松动后,购买烟花的年轻人数量激增。不像过去只有小孩子盼着放烟花,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成了购买主力,他们热衷于挑选各种新奇造型、绚丽色彩的烟花,想要重拾儿时过年的热闹氛围,让城市的夜空在春节期间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5. 第五个现象,电影院春节档的热度逐年攀升,预售票房屡屡刷新纪录,可奇怪的是,观影人群的年龄分布却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以年轻人约会、朋友聚会为主,如今带着父母长辈一起看电影过除夕、初一的家庭组合越来越多,一家人共享大荧幕前的欢乐时光,让传统佳节多了份现代的休闲方式。
6. 第六个现象,年夜饭预订遇冷,不少高档餐厅往年这个时候电话都被打爆,今年却还有不少空位。一方面是因为大家想自己动手做顿温馨的年夜饭,享受一家人筹备的过程;另一方面,一些半成品年夜饭套餐走红,在家简单加工就能摆上一桌丰盛菜肴,既省钱又有心意。
7. 第七个现象,在农村,以往过年时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后都忙着打牌搓麻将,现在却有不少人组织起小型的技能培训分享会。大家利用难得的相聚机会,交流在外学到的新技术、新观念,从牌桌转移到书桌,希望年后能在家乡创业或者给工作加点“新料”,让乡村发展有更多可能。
8. 第八个现象,城市的街道上,春节期间的共享单车骑行量不减反增。原来是短途出行的人变多了,去附近超市采购年货,或是到公园参加新春活动,大家觉得骑共享单车方便又能顺便锻炼身体,穿梭在城市中,感受不一样的年味。
9. 第九个现象,传统的纸质春联销量下滑,而定制的创意春联备受青睐。有的是融入了网络热词,有的印上自家全家福,年轻人追求个性化,希望家门口的春联与众不同,展现自家的独特风格,让古老的年俗焕发出新活力。
10. 第十个现象,宠物寄养行业迎来井喷。越来越多的人把宠物当成家庭成员,春节外出旅游或返乡时,不忍心把毛孩子独自留在家,宁愿花高价送去条件好的寄养中心,让宠物也能过个舒适的年,还要求寄养机构每天发视频反馈,时刻关注宠物动态。
11. 第十一个现象,书店在春节期间成了热门打卡地。不少人在走亲访友之余,带着孩子或是自己一个人来书店逛逛,选几本好书,找个安静角落坐下来阅读充电。一方面是想利用假期沉淀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家里营造书香氛围,让过年不止有玩乐,还有精神食粮的滋养。
12. 第十二个现象,公园里的相亲角在春节期间异常热闹。平常忙于工作的单身男女,回家过年被父母催婚,纷纷来到相亲角,希望能抓住这个大家都返乡的时机,遇到合适的另一半。除了父母长辈帮忙把关,还有不少年轻人主动出击,拿着简历式的自我介绍互相交流,让相亲变得更高效。
13. 第十三个现象,城市周边的农家乐春节期间一房难求。许多城市家庭厌倦了酒店的千篇一律,想趁着假期体验农家生活,吃农家菜、采摘新鲜蔬果、参与民俗活动,亲近大自然,享受田园之乐,给忙碌一年的身心来次放松之旅。
14. 第十四个现象,电子红包的收发量持续走高,但传统红包也并未退场。长辈们依旧坚持给晚辈包现金红包,亲手递到孩子手上,觉得这样才有过年的仪式感。不过孩子们收了红包后,转手就把钱存进电子钱包,方便线上消费,两种红包形式在春节和谐共存。
15. 第十五个现象,社区组织的新春文艺活动参与度远超以往。无论是歌舞表演、书法绘画展览还是趣味运动会,居民们踊跃报名。大家不再局限于在家看电视,而是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大家庭,邻里之间热热闹闹共庆新春,让年味在社区里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