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前妻去世不久,朱自清就对齐白石的弟子陈竹隐一见钟情,陈竹隐不愿意给他的6个孩子当后妈。没想到朱自清一连写了71封情书,终于打动了她。然而婚后不久,陈竹隐就发现朱自清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因此提出离婚。 那是在1929年,朱自清刚刚痛失爱妻武钟谦不久。 他独自一人抚养着6个年幼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顿。每天除了教书工作,就是操持家务,照料孩子的衣食起居。朱自清感到身心俱疲,内心十分空虚寂寞。 他曾发誓此生不再娶妻,但现实的压力让他不得不改变初衷。 机缘巧合之下,朱自清在齐白石的画展上第一次见到了陈竹隐,她出众的气质和娴静的仪态给朱自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朱自清主动向齐白石打听陈竹隐的情况,得知她是齐白石的得意门生,才华横溢,未婚,朱自清萌生了与陈竹隐结识的念头。 在齐白石的牵线搭桥下,朱自清终于如愿以偿地认识了心仪已久的陈竹隐。 令他惊喜的是,陈竹隐不仅容貌美丽,而且谈吐文雅,与自己志趣相投。 两个孤独的灵魂一拍即合,很快陷入了热恋。 然而,当朱自清提出结婚时,陈竹隐却犹豫了。 作为一名有前途的女画家,她不愿放弃事业,去做6个孩子的后母。 况且,她也担心自己难以胜任这个角色。 朱自清虽然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心爱的女人。 朱自清开始了锲而不舍的追求,在百忙之中,他抽出时间给陈竹隐写情书,一连写了71封,诉说着内心的爱慕与渴望,真挚动人。 朱自清的文采和真诚打动了陈竹隐,加上齐白石从中劝解,陈竹隐终于下定决心,接受了朱自清的求婚。 朱自清与陈竹隐的婚后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作为齐白石的高徒,陈竹隐不得不放下心爱的画笔,转而投身于琐碎的家务和育儿之中。 除了照顾朱自清的6个孩子,她婚后不久又生下一个孩子,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夫妻二人的矛盾日益加深。终于有一天,她再也无法忍受,向朱自清提出了离婚。 朱自清没料到妻子会有如此举动,顿时如梦初醒。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和无知,给陈竹隐带来了多大的伤害。 他再次提笔,写下3封检讨书和保证书,向妻子承认错误,恳求她的原谅。 陈竹隐看到丈夫的诚挚悔过,心中的坚冰渐渐融化。 陈竹隐决定再给朱自清一次机会,也给自己一次机会。 此后,朱自清言行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朱自清的性格和气质一直被朋友们所称道。 他的好友沈从文评价他“凡事平易而近人情”,而李广田则称他是“至情人”,用温厚与谦逊包裹着内心的热情。 而渐渐地,这位一贯温和的学者,却在战乱的背景下,逐渐展现出了另一面。 特别是在李公仆和闻一多接连遇害之后,朱自清的变化愈发明显。 1947年1月,陈竹隐意外得知丈夫的名字被列入国民党黑名单。她立刻感到极度的恐慌,担心朱自清的安全。 面对妻子的担忧,朱自清却只是冷静地回应:“不用管它!”这一句话不仅让陈竹隐心惊胆战,也标志着朱自清从过去的温文尔雅转变为极端坚定、不惧生死的状态。 他的这种转变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对国家现状的愤怒与对时局的深刻反思。 其实,这种变化并非朱自清一人所独有。 自李公仆遇害以来,朱自清的心态发生了剧烈的转变。 那时,他和闻一多、李公仆是挚友,他们共同关心国家的未来。 李公仆和闻一多的惨死深深地触动了朱自清,令他对国民党的腐败与暴政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闻此,异常震惊。自李公朴街头被刺后,余即时时为一多的安全担心。” 这些文字,显示出他内心的巨大震动与不安。 朱自清的变化,也体现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上。 尽管长期病痛困扰着他,但他依然坚持讲授课程与创作。 尤其是在病重的情况下,他依然未曾放松对时局的关注。 在听到人民反内战、反饥饿的呼声后,他感到愤慨万分,并积极参与呼吁和平的活动。 通过签署声明、撰写文章,朱自清在日渐虚弱的身体下,依然在为自己所认为正确的理想与信念而斗争。 他甚至亲自为闻一多的作品整理出版,作为对朋友的祭奠,也是对现状的抗争。 那年春天,随着闻一多全集的整理工作完成,朱自清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随着身体状况的急剧恶化,他的精神反而变得愈加振奋。 这一切,似乎表明他内心的能量并未因疾病而消退,反而被时局的压迫激发出来。 他不仅关心社会动荡中的人民疾苦,还积极投身到各类抗议活动中。 无论身体多么虚弱,他都坚持参与,哪怕只是签署文件或是发表意见。 但病魔并没有因此放过他,1948年,朱自清的病情急剧恶化。 虽然他坚持拒绝手术,但胃病、肾病等一系列病症最终让他陷入了生命的危机。 尽管如此,朱自清依然在病榻上关注国家的动向,阅读报纸,参与政治活动,力图用自己的方式为改变社会贡献力量。 直到最后,他还用力气签署了“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表达对国民政府的不满与反抗。 最终,朱自清在极度虚弱的状态下去世。陈竹隐回忆起那一刻,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懊恼。 她意识到,这位曾经温文尔雅的丈夫,已经不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平实”的朱自清。
1929年,前妻去世不久,朱自清就对齐白石的弟子陈竹隐一见钟情,陈竹隐不愿意给他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2-03 23:34:27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