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同“以古为鉴”,纵观过去不论何时,历史总是会重演,历史总是会惊人的相似。秦隋兴亡, 兼因不恤民力,视人民如草芥,以致众叛亲离,淹没于农民起义浪潮中。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标志着自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余年的纷乱割据局面结束,中国再次迎来大一统,同时隋朝也是历史上最富庶王朝,期间历经隋文帝20余年励精图治,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出现了有名的治世局面“开皇之治”,但随着隋炀帝杨广的即位,一改其在当太子时艰苦朴素的作风,完全放纵自己欲望,从而暴露出他好大喜功、骄奢淫逸的本性,在位期间修建了被后世称之为“百年工程,千年大计”京杭大运河,于此同时,为了加强多对山东地区的控制以及掌握江南经济,命人营建了东都洛阳。对外战争上,征调百万大军和数以千计的百姓三征高句丽,在西北又远征吐谷浑,终因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
建立伊始【隋代北周】隋朝杨氏系出弘农杨氏,是35世杨震的长子杨牧后裔。杨坚自称是"汉太尉震之14世孙",为北朝望族。其父杨忠是北周十二府兵大将军,杨忠死后,杨坚继承其父留下的政治遗产,公元577年,北周一代雄主武帝宇文邕发起灭北齐的战役,杨坚随同出征,因在这场统一北方的战争中表现突出,从而受到武帝亲近,不久之后武帝便英年早逝,随后即位的北周宣帝宇文赟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北周宣帝病死,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为总知中外兵马事,扶持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以大丞相身份辅政,并于第二年,迫使静禅让,建立隋朝。因而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南下灭陈,北降突厥隋文帝即位之初,就有意灭陈,以此结束南北割据,实现中国一统,因而采纳高颎的策略,干扰陈的农业生产,破坏陈的军事储积,使陈损失惨重。并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命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兵分八路,攻入南朝陈国都城建康,俘虏陈国后主陈叔宝,陈国灭亡,开皇十年九月(公元590年),派韦洸等人南下安抚岭南,洗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隋朝完成全国一统。
突厥沙钵略可汗因其妻为北周千金公主,以为北周复仇为借口南下攻隋,采纳奉车都尉长孙晟建议,用突厥各可汗间的矛盾,实行“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先后派出使臣结好西面的达头可汗和东面的处罗侯(沙钵略之弟),以分化、削弱沙钵略的力量,杨坚下达“清边制胜”诏令,命卫王杨爽等为行军元帅,率隋军主力20万人分道反击突厥,以从根本上击破沙钵略,稳固北部边防。不久之后,突厥请降,奉表称藩。
励精图治 ,创开皇盛世隋文帝杨坚作为开国明君深知民间百姓疾苦,因而在他统治期间力求节俭,不搞铺张浪费之风,精简机构,节省政府开支,废除苛捐杂税 ,设置谷仓储备粮食,同时依律办事,宽简刑法。
文化教育方面,大力提倡文化普及推广,广泛招致人才,求贤若渴,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挑选国家治理官员和各种人才,首创科举取士先河,废除了两晋以来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的世袭贵族九品中正制的取士习惯。经济方面,沿袭北魏的均田制,颁布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则分露四十亩。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据《隋书.食货志》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达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隋时,隋廷曾在全国各地修建了众多的粮仓,著名的有太仓、含嘉仓、永丰仓、太原仓、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这些粮仓存储的粮食多者达千万石,少者也有百万石以上。
可以看出隋朝在文帝励精图治的二十多年治理下,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家财富日益增加,国民人口显著增长,府库粮仓充实,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书称这一盛世局面为“开皇之治”。据考证唐朝历经150余年至玄宗开元盛世才赶上隋朝炀帝大业三年经济水平。
炀帝即位,营建东都,贯通隋唐大运河,三征高句丽,随着文帝杨坚于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去世,太子杨广即位,后世称之为隋炀帝。这位在文帝时期,因生活节俭,素有仁孝之名的太子,登基之后,便开奢侈,骄奢淫逸之风,其本人又好大喜功,曾言要功过三皇五帝,比之秦皇汉武,从其为自己起的年号“大业”,就可看出其雄心。只不过他所谓的功业,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上,因而注定会因暴政,被人民推翻。
易经·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营建东都洛阳: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山东地区的控制 , 于大业元年,诏令杨素、宇文恺营建东都,大业二年,新都城建成,于是移居洛阳宫。洛阳宫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穿过都城,有河汉之象
三征高句丽:隋朝时期,占据东北的高句丽已成气候,政体已由单一的游牧政权过渡到二元农耕游牧政权中,时常侵扰辽西之地,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这在隋炀帝眼中显然是不允许的,加上杨广有收复汉朝故土之意,从而使得隋朝三次远征高句丽。
修建隋朝大运河:炀帝为了加强南北经济,巩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即位之初便征调百万百姓修建大运河。
正如贾谊《过秦论》所言“仁义不施,攻守异也”,杨广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也是对百姓的伤害 ,加上最后远征高句丽的失败,更加引起了人民的不满,终致人民揭竿而起。
关中本位政策失衡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个皇帝与贵族共治的时代,魏晋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衍生出“世家大族”以及“关陇集团”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影响着国家政权的走向,杨坚之所以能改朝换代,与关陇集团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隋文帝杨坚推行科举制虽然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但却也损害了世加大族的利益,要知道隋唐时期是个贵族与皇帝共治的时代,失去贵族的支持,隋朝统治力量也就薄弱。
科举制制度诞生的庶族力量显然在当时不足以抗衡传统世家大族,隋朝两代帝王制衡权术的背后,发酵着关陇集团的反击,隋末农民起义看似有一种当时中国权力重新洗牌的局面,但在关陇集团和李唐皇族的联合绞杀下熄灭。因而隋朝之后的唐朝也是贵族和皇帝共治的时代,只不过唐朝用时间和科举制,慢慢消融了关陇集团这股势力。
总结隋朝的分裂乃至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隋朝暴政,视人民如草芥,大兴土木,伤民伤财,同时统治者又好大喜功,不断对外进行战争,造成国库空虚,民怨沸腾,以致动摇国本。二是统治者内部得分裂,关陇集团和隋王朝之间复杂微妙的利益关系,此起彼伏的贵族反叛令他始料未及,最终在关陇集团的反叛声中隋王朝就这样走向覆亡。因而隋王朝因关陇集团而兴,也因关陇集团而亡。
参考文献 《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