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交通员在送情报路上,路过鬼子哨卡。于是,他掏出准备好的良民证,蒙混过关。谁知,打开后才发现:良民证过期了 这位交通员叫张云盛,福建周宁县人,1938年参加的新四军。 1938年的一年春天,游击队恰好经过张云盛的家乡,在我军的宣传教育中,深深打动着张云盛。 于是,他悄悄收拾了行李,告别家人,一起加入到了抗战的队伍中。 刚进入队伍时,张云盛被分到了后勤部。他勤劳能干,不管是搬运物资,还是整理文件,都是做的井井有条。 后来,组织上慢慢发现,张云盛思维逻辑清晰,记忆力非凡,于是便把他发展成了一名地下交通员。 交通员这份工作,要求战士有极高的警觉性,还要足够的细心。 在经过严格的训练后,张云盛慢慢熟悉了这项工作,如何隐蔽行径、遇到危险如何处理,甚至在生命关头,如何保护情报。 事实证明,组织上没有看错人,张云盛出色的表现,得到了组织的嘉奖。 有一次,张云盛在送情报的路上,不小心被伪军哨兵发现,。 好在是赶上了黑夜,情急之下,他只能忍着严寒,跳入冰冷的河水,在芦苇后藏了两个小时,才敢上岸。 1938,全面抗战爆发,为了组织的需要,张云盛被调到新四军,还是做一名交通员。 直到1943年,张云盛做交通员已有5年之久,已经算得上一名实实在在的老兵了。 他的谨慎和细心,巧妙地化解了一次次危机,在做交通员第5个年头时,张云盛已经成为太山区最可靠的交通员了,执行任务的范围甚至扩大到了苏北地区。 1943年5月,张云盛接到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将一份急件,送往驻地盱眙县黄花塘。 张云盛二话不说,接过急件,检查了一番,确认无误后便藏进了自特质的鞋底夹层里。 接着,张云盛换做一身农民打扮,背上背着麻袋,看上去像是去城里倒贩做生意的。 临行前,还不忘拿上自己早先准备好的良民证,往兜里一装就出发了。 一路上,张云盛避开大路,走着以前规划好的小路,一步步向城门口迈进。 虽然在这条路上,会经过敌人多条的封锁线,但他并不慌张,因为自己没带枪,靠一张良民证,蒙混过去没什么问题。 不一会,他就走到了第一个哨口,好在这是两个伪军,只是查查随身物品,不看证,他刚伸进口袋的手,索性又拿了出来。 “唉,你干什么的?”1伪军问道。 张云盛佝偻着腰:“军爷,俺是去隔壁村里看看孙子,顺便在城里卖点鸡蛋。” “卖鸡蛋?拿去来我看看。” 当张云盛果真从麻袋里拿出几个鸡蛋时,伪军这才不纠缠,挥挥手就让他走了。 可谁知道,到下一个哨口时,却碰到了日伪军查良民证。 虽说张云盛心里不担心,但当他拿出良民证一看:糟了,良民证过期了。 “这可怎么办?”原本心无压力的张云盛,这时却像热锅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思索片刻后,张云盛决定,还是先撤回去,等天黑了再通过,毕竟此时再去办一张新的,也来不及了。 等夜色降临,张云盛悄悄爬进了哨口旁的交通沟,企图从这里穿过去。 但这好巧不巧,张云盛今天出师不利,即使他很小心的挪进,不制造出声响,可还是惊动了日伪军。 一开始,看守的日伪军只是扭头看了看,以为是野兔野猫,也就没在意,可当碰到几个出来打野味的日军时,这才发现,沟里的痕迹不像是野猫野兔留下的。 经过一番搜查,日军断定,刚才一定有人经过,不一会就顺着痕迹抓到了张云盛。 张云盛见此,也没了好办法,只好死马当活马医,拿出过期的良民证,让日军通融通融。 不过,日军却认为,谁会大晚上的,放着正路不走,偏偏走这种偏僻的小道。 于是,日军不听解释,下一秒就把张云盛带到审讯室,往铁凳上一绑,就开始用刑。 为了弄清张云盛的真实身份,他在牢房里被日军折磨了一天一夜,身上早已是皮开肉绽。 次日,日军实在是审不动了,于是便吩咐了两名伪军,暂时严加看管。 两名伪军走上前,用手摸了摸张云盛的鼻孔,出气十分虚弱,晃了晃身子像是陷入昏迷一样。 两人一合计:打成这样了,况且还绑着,怎么逃? 索性,两个伪军在夜深人静时,放松了警惕,在一旁的角落呼呼大睡起来。 这时,张云盛眼睛突然一睁,打起了十分的精神。原来,之前装成半死不活的样子,就是为了蛊惑敌人。 接着,他将两只手,放在椅子后边棱角的两端,一边注视着熟睡的伪军,一边悄悄的划开绳子,又解开了脚上的麻绳。 张云盛虽然受到了敌人的拷打,但好在没伤着骨头,挣脱束缚后,他注意到了一旁的长枪,干脆拿起一支,猛地朝伪军的头上敲去。 一声巨响,惊醒了另外一个伪军,但张云盛也是眼疾手快,大手一挥,也把另一个打的头破血流。 就这样,张云盛凭借着惊人的毅力,等待着时机。随后,他趁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忍着剧痛,一溜烟的就返回了驻地。 张云盛机智勇敢,有勇有谋,不顾危险执行任务,又巧妙的从敌人虎口逃脱,不愧为真英雄!
1943年,1交通员在送情报路上,路过鬼子哨卡。于是,他掏出准备好的良民证,蒙混
文史记叙录
2025-02-02 23:53:48
0
阅读: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