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亲戚邻里之间的辈分,转折来去,有时真没法叫,亲兄弟论起来能成祖孙俩,两乔叙起来成了爷俩,真是搞笑,最后只能各亲各叫,很多时候,辈分大了真不是好事。 我们老家是从南石村搬出来的,为什么搬出来?因为祖辈穷,没钱成家立业,耽误了娶妻生子,一代代传下来,开支散叶就慢了,辈分就不自觉的高了。 辈分高,人的年纪小,却被晚辈一口口喊着“小叔、小老爷、小白毛(太爷爷以上)”,一开始的确有一种精神的愉悦感; 但总被以长辈称呼,也有不好的地方,因为要装大、故作庄重,“长辈要有长辈的样子”,小时候在校园里就感触到了,一些晚辈尊称我一声,然后就理直气壮地拿走了我的铅笔、橡皮、本子。 以前我大姐在街里做衣服,有三分之一是白做的,因为来者不是南石村叫她“大姑、大姑奶”的,就苗楼村称呼她“大婶、大奶”的,这加工费还怎么收?只能白冲了。 大姐夫苗贵辈分长,因为他祖辈更穷,结婚更晚,村里人比他差两辈、三辈、四辈的比比皆是,以前苗楼村有人上门,盼盼都窝在屋里不敢出来,因为来人白发苍苍、都小老头了,看见十来岁的盼盼,张口就是“这是俺小姑奶吧?!小姑奶都长这么高了,俺是苗楼的......” 各村之间因为本家血脉、姻亲互通、邻里关系、盟兄盟弟等关系,辈分乱了是难免的。 有时同坐在一张桌子上的“两乔”(娶了亲姐妹的两个人,也称“连襟”、“一担挑”),酒喝多了,叙来叙去,叙成了爷俩;再喝大点,把老丈人都叙矮了一辈,醉眼朦胧的喊老丈人老表了,这真就成了笑话了。 这才农村,讲究乡里乡亲的地方还真多。 我有一次去石桥的同学家,就遇到过一个尴尬的称呼。 同学的母亲是石山村的,我们本家,知道我是街里的姓石的,打听到辈分后,马上肃然起敬,称呼我“小老爷”,我当时脸红脖子粗。 同学的爸爸也要跟着改口,我赶紧说各亲各叫吧? 结果吃饭的时候,同学冲我笑,问我,“我是该叫你舅姥太爷呢?还是直呼其名?” 当然是直呼其名了,各人叫各人的,这样多随便!
农村亲戚邻里之间的辈分,转折来去,有时真没法叫,亲兄弟论起来能成祖孙俩,两乔叙起
草根闲聊生活
2025-02-02 08:05:56
0
阅读:0